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2.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一、智慧型课堂的概述 | 第13-22页 |
(一)智慧型课堂的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智慧 | 第13页 |
2.教学智慧 | 第13-14页 |
3.教学机智 | 第14页 |
4.智慧型课堂 | 第14-15页 |
(二)智慧型课堂的特征 | 第15-19页 |
1.激励性 | 第15-16页 |
2.领悟性 | 第16-17页 |
3.体验性 | 第17-18页 |
4.创造性 | 第18页 |
5.生成性 | 第18-19页 |
(三)智慧型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 第19-20页 |
2.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 | 第20页 |
3.教育学基础 | 第20-21页 |
4.伦理学基础 | 第21-22页 |
二、智慧型课堂的建构指向 | 第22-26页 |
(一)智慧型课堂是追寻智慧的课堂 | 第22-23页 |
(二)智慧型课堂是唤醒智慧的课堂 | 第23页 |
(三)智慧型课堂是彰显智慧的课堂 | 第23-24页 |
(四)智慧型课堂是生成智慧的课堂 | 第24-26页 |
三、智慧型课堂的建构策略 | 第26-40页 |
(一)以对传统课堂的反思为前提 | 第26-29页 |
1.对课堂理念的反思:使课堂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 | 第26页 |
2.对课堂形态的反思:使课堂由静态性转向动态性 | 第26-27页 |
3.对课堂活动的反思:使课堂由传授知识走向创造智慧 | 第27-28页 |
4.对课堂模式的反思:使课堂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 第28-29页 |
(二)以先进的智慧文化观为导向 | 第29-30页 |
1.先进智慧文化观对智慧型课堂的意义 | 第29页 |
2.智慧课堂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 | 第29-30页 |
3.从“智慧文化综合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 | 第30页 |
(三)以教师的智慧性教学为核心 | 第30-35页 |
1.教师智慧地讲授 | 第31页 |
2.教师智慧地提问 | 第31-32页 |
3.教师智慧地启发 | 第32-33页 |
4.教师智慧地调控 | 第33-34页 |
5.教师智慧地指导 | 第34-35页 |
(四)以学生的智慧性学习为过程 | 第35-40页 |
1.学生智慧地进行自主学习 | 第35-36页 |
2.学生智慧地进行合作学习 | 第36-37页 |
3.学生智慧地进行探究学习 | 第37-38页 |
4.学生智慧地进行建构学习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