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以人为本的保障机制研究--以S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意义及必要性 | 第10-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必要性 | 第10-12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教育以人为本 | 第12页 |
(二)教育保障机制 | 第12-13页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有关教育以人为本的研究 | 第13-16页 |
(三)有关以人为本保障机制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二)比较法 | 第17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教育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一、人本主义哲学 | 第18-19页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19页 |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中俄教师教育以人为本的现状调查 | 第20-34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20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20页 |
三、分析工具 | 第20页 |
四、调查结果 | 第20-34页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第20-21页 |
(二)问卷效度分析 | 第21-26页 |
(三)项目质量分析 | 第26-28页 |
(四)中俄两国被测问卷各项指标比较 | 第28-34页 |
第四章 教师教育以人为本的调查结果讨论 | 第34-38页 |
一、教学方法 | 第34页 |
二、教学内容 | 第34-35页 |
三、教师态度 | 第35页 |
四、人际关系 | 第35-36页 |
五、学生权利 | 第36-37页 |
六、学校管理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完善教育以人为本的保障机制 | 第38-47页 |
一、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二、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三、组织保障 | 第40-41页 |
四、教育条件 | 第41-43页 |
(一)教师的发展 | 第41-42页 |
(二)学生个性化教育 | 第42-43页 |
(三)激励机制 | 第43页 |
五、人文环境 | 第43-47页 |
(一)学术自由 | 第44页 |
(二)人际关系 | 第44-45页 |
(三)工作学习氛围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
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