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构造论文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微动疲劳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1-15页
     ·微动疲劳的实验装置第12-13页
     ·微动疲劳的损伤机理研究第13-14页
     ·微动疲劳的预测方法研究第14-15页
     ·微动疲劳影响因素研究第15页
   ·本文构思及研究内容第15-18页
     ·本文的构思第15-16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6-17页
     ·本文的研究流程第17-18页
第2章 微动接触力学和弹性半空间受载应力应变分布理论第18-30页
   ·Hertz 弹性接触理论第18-20页
     ·球面/球面接触第18-19页
     ·柱面/柱面接触第19-20页
   ·弹性半空间受线载荷时的应力和位移分布第20-29页
     ·弹性半空间线载荷下的应力和变形第20-23页
     ·弹性半空间受法向集中力第23-24页
     ·弹性半空间受切向集中力第24-25页
     ·弹性半空间受法向及切向力第25-27页
     ·弹性半空间受均匀法线分布力第27-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微动疲劳实验装置的设计第30-40页
   ·微动桥试样的设计及校核第30-34页
     ·试样几何尺寸的确定第30-32页
     ·试件的设计方案第32页
     ·试样的强度校核第32-34页
   ·微动桥的设计与校核第34-38页
     ·微动桥几何尺寸的确定第34-36页
     ·微动桥的设计方案第36页
     ·微动桥的强度校核第36-38页
   ·微动桥试样的装配简图和模型图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确定微动疲劳实验装置的试验载荷第40-48页
   ·机体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0-43页
     ·实体模型的建立第40页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第40-42页
     ·边界条件的设定第42-43页
   ·微动桥夹紧力范围的确定第43-46页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比压的计算第43-46页
     ·微动桥夹紧力大小的确定第46页
   ·试样轴向载荷范围的确定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的试验研究第48-54页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48-49页
   ·试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第49-51页
     ·试验原理第49-50页
     ·试验装置第50页
     ·操作步骤第50-51页
   ·试验方案第51页
   ·试验结果第51-53页
     ·微动疲劳实验现象第51-52页
     ·微动疲劳实验断裂位置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6章 微动桥试样接触面微动裂纹萌生特性预测方法研究第54-79页
   ·微动桥试样模型的仿真分析第54-59页
     ·微动桥试样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接触模型边界条件设定第56页
     ·接触面的接触特征分析第56-58页
     ·接触面的应力状态分析第58-59页
   ·基于临界面的疲劳参数法第59-71页
     ·疲劳参数法简介第59-62页
     ·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第62-71页
   ·综合参数法第71-73页
     ·综合参数法简介第71页
     ·RUIZ 综合参数法第71-73页
   ·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预测与验证第73-78页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的微动裂纹萌生特性分析第73-77页
     ·综合微动疲劳参数的微动裂纹萌生特性分析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7章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微动裂纹萌生特性预测方法研究第79-90页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微动裂纹萌生特性预测方法第79-83页
     ·基于临界面的 SWT 疲劳参数法第79-80页
     ·基于临界面的 FS 疲劳参数法第80-81页
     ·基于临界面的 MSWT 疲劳参数法第81页
     ·基于临界面的 MFS 疲劳参数法第81-82页
     ·RUIZ 综合疲劳参数法第82-83页
   ·微动裂纹萌生特性预测方法的确定第83页
   ·不同参数对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第83-89页
     ·螺栓预紧力对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第84-85页
     ·机体结构刚度对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第85-87页
     ·轴承盖结构刚度对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第87-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8章 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预测程序设计第90-103页
   ·程序设计环境、目标及功能第90页
   ·程序设计的框架及思路第90-92页
   ·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程序的设计第92-100页
     ·各参数文件的输出第92-94页
     ·调用 ANSYS 进行计算第94-96页
     ·微动疲劳参数的计算及作图第96-99页
     ·裂纹萌生位置和方向的确定第99-100页
   ·计算实例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9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总结第103-104页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近似模型的柴油机活塞热机耦合多目标优化
下一篇:基于AVL-FIRE的6110柴油机气道结构优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