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国外基于手机定位的交通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国内基于手机定位的交通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国内外出行分布模型研究概况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通信相关理论知识 | 第21-32页 |
·GSM移动通信系统 | 第21-23页 |
·GSM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 第21-22页 |
·GSM移动通信相关接口 | 第22-23页 |
·GSM系统中的区域划分 | 第23页 |
·手机定位技术的类型与特点 | 第23-28页 |
·预先获得手机位置的定位方法 | 第24-27页 |
·不预先获得手机位置的定位方法 | 第27-28页 |
·本文采用的手机定位技术 | 第28页 |
·切换控制理论 | 第28-31页 |
·切换和切换扰动 | 第28-29页 |
·切换流程 | 第29-30页 |
·切换目标基站评估准则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交通出行分析 | 第32-40页 |
·出行与居民出行 | 第32-34页 |
·出行特征量化指标 | 第34-36页 |
·出行次数 | 第34页 |
·出行目的 | 第34-35页 |
·出行方式 | 第35页 |
·出行时间分布 | 第35-36页 |
·出行空间分布 | 第36页 |
·居民出行调查 | 第36-39页 |
·传统出行调查 | 第36-37页 |
·基于手机技术的居民出行调查 | 第37-38页 |
·两种调查方法对比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手机信令数据处理分析 | 第40-49页 |
·手机信令数据提取 | 第40-43页 |
·手机信令内涵 | 第40页 |
·手机信令采集 | 第40-42页 |
·手机信令解读 | 第42-43页 |
·手机信令数据预处理 | 第43-46页 |
·信令数据存储 | 第43-44页 |
·信令数据过滤 | 第44-45页 |
·信令数据除噪 | 第45-46页 |
·手机信令数据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交通适用性分析 | 第46页 |
·范围适用性分析 | 第46页 |
·准确性分析 | 第46-47页 |
·完整性分析 | 第47页 |
·交通应用方向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区域交通出行特征分析 | 第49-67页 |
·区域的界定 | 第49-50页 |
·基于手机信令的出行特征分析关键技术 | 第50-57页 |
·移动通信网络信号覆盖映射至交通网络 | 第50-52页 |
·手机出行链分析技术 | 第52页 |
·出行OD识别技术 | 第52-53页 |
·出行目的地识别技术 | 第53-55页 |
·区域客流出行时间分布分析技术 | 第55页 |
·断面客流检测技术 | 第55-56页 |
·出行数据扩样技术 | 第56-57页 |
·区域交通出行特征应用分析 | 第57-66页 |
·出行OD分布 | 第57-62页 |
·出行目的地分布 | 第62-64页 |
·区域客流出行时间分布 | 第64-65页 |
·断面客流时变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基于手机出行OD的区域出行分布模型应用分析 | 第67-80页 |
·分布模型概述 | 第67-73页 |
·重力模型 | 第69-71页 |
·介入机会模型 | 第71-72页 |
·系统平衡模型 | 第72页 |
·最大信息熵模型 | 第72-73页 |
·模型选择 | 第73页 |
·模型参数标定 | 第73-78页 |
·标定方法及步骤 | 第73-74页 |
·应用分析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0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0-81页 |
·成果应用价值 | 第81页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