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8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5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一) 研究目的第15页
  (二) 研究意义第15-16页
 三、文献综述第16-34页
  (一) 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6-27页
  (二)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第27-34页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34-36页
  (一) 研究方法第34-35页
  (二) 数据来源第35-36页
 五、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第36-38页
  (一) 逻辑思路第36页
  (二) 结构安排第36-38页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辨析第38-47页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第38-42页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42-44页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第44-47页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47-78页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背景第47-69页
  (一) 农村适龄人口减少的必然选择第47-53页
  (二) 农村税费改革的自然选择第53-56页
  (三) 人口城镇化的必然结果第56-59页
  (四) 乡镇行政区划改变的直接影响第59-60页
  (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第60-69页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第69-78页
  (一)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证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69-71页
  (二) 各级政府出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文件证实布局调整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71-74页
  (三) 各地的实际做法也证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进行布局调整的直接目的第74-78页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78-103页
 一、判断和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准第78-84页
  (一)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第78-80页
  (二) 学校规模效益第80-81页
  (三) 义务教育教师素质第81-82页
  (四) 义务教育质量第82-84页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成效第84-103页
  (一)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第84-91页
  (二) 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第91-94页
  (三) 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第94-98页
  (四) 提高了义务教育质量第98-103页
第五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第103-145页
 一、教学点与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继续拉大第103-113页
  (一) 教育经费短缺第107-108页
  (二) 校舍破烂陈旧第108-110页
  (三) 教学设备奇缺第110-111页
  (四) 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第111-113页
 二、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和县镇学校差距拉大第113-132页
  (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仍然短缺第116-123页
  (二) 贫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落后第123-130页
  (三) 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的辍学现象严重第130-132页
 三、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落后第132-139页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不足,制约着其主体功能的发挥第132-135页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不规范,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第135-137页
  (三)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照第137-139页
 四、农村学校与县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差距大第139-145页
第六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第145-175页
 一、注重效率,忽视公平第145-153页
 二、注重调整的速度,忽视科学的规划第153-159页
 三、重视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第159-165页
 四、重视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忽视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第165-169页
 五、重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第169-175页
第七章 通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第175-207页
 一、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第175-179页
  (一) 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第177-178页
  (二) 建构教育补偿机制,对布局调整中利益受损者进行利益补偿第178页
  (三) 畅通农民意愿表达渠道,构建公正合理的学校撤并程序第178-179页
 二、科学地进行学校布局规划第179-186页
  (一) 物质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第180-181页
  (二) 社会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第181-184页
  (三) 教育性约束条件对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第184-186页
 三、既要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应适当照顾分散校点第186-191页
 四、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191-201页
  (一) 继续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第191-192页
  (二) 大力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第192-193页
  (三) 加大对贫困学生和寄宿生补助力度第193-198页
  (四) 实施偏远地区义务教育“校车工程”第198-201页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第201-207页
  (一) 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第201-202页
  (二) 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第202-203页
  (三)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第203-204页
  (四) 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第204-207页
结语第207-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8页
致谢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水域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下一篇: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整合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