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 ·中职学校的界定 | 第10页 |
| ·中职学生的界定 | 第10-11页 |
| ·“问题行为”的界定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6-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 ·研究程序 | 第17-18页 |
| ·调查结果 | 第18-21页 |
| ·全体学生问题行为总体状况 | 第18页 |
| ·户籍来源不同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18-19页 |
| ·男女生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19-20页 |
| ·不同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20页 |
| ·非独生子女学生和独生子女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1-25页 |
|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总体状况分析 | 第21-22页 |
| ·中职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要低于城市学生 | 第22页 |
| ·中职学生性别差异明显,且在不同的分量表上各不相同 | 第22-23页 |
| ·中职学生年级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问题行表现各不相同 | 第23页 |
| ·中职学生非独生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要明显低于独生的学生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成因的剖析 | 第25-31页 |
| ·学校部分教师教育不到位导致中职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 第25页 |
| ·初中教育失误的延深导致中职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 第25-26页 |
| ·学校与家庭对学生教育不到位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26-28页 |
| ·学校与家庭间沟通不良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26-27页 |
| ·家长对子女监管不力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27-28页 |
|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28-29页 |
| ·网络的冲击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29-30页 |
|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中职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 第31-47页 |
| ·构建预防系统 | 第31-37页 |
| ·发挥集体力量的迁移作用,建立文明健康的校园 | 第31-32页 |
|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是机制保障 | 第32-34页 |
| ·以活动平台的搭建为抓手,营造出宽松的教育氛围 | 第34页 |
| ·以师资队伍的打造为基石,保证学生学习反思 | 第34-36页 |
| ·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养成专业意识 | 第36-37页 |
| ·以学生自我教育为起点,鼓励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 第37页 |
| ·品行问题型行为的教育方法 | 第37-41页 |
| ·惩戒教育法 | 第37-38页 |
| ·整体教育制约法 | 第38-39页 |
| ·群体文化制约法 | 第39-40页 |
| ·个别交流法 | 第40-41页 |
| ·家校结合法 | 第41页 |
| ·心理问题型行为的教育策略 | 第41-44页 |
| ·掌握问题行为当事人的基础心理需要 | 第41-42页 |
| ·开展个别或者集体的心理辅导 | 第42-43页 |
| ·抓住转化的心理契机 | 第43-44页 |
| ·手拉手,师生结对 | 第44页 |
| ·不同群体问题行为差异的对策研究 | 第44-47页 |
| ·中职学生不同性别问题行为差异的对策研究 | 第44-45页 |
| ·不同年级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差异的对策研究 | 第45页 |
| ·城乡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差异的对策研究 | 第45页 |
| ·独生与非独生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差异的对策研究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