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罚的人性基础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导论 | 第9-25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主题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五) 基本框架说明 | 第21页 |
(六) 教育惩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1-25页 |
二、人性与教育惩罚的哲学思考 | 第25-29页 |
(一) 人的本性与教育惩罚的存在 | 第25-27页 |
1、人的自然属性 | 第25-26页 |
2、人的社会属性 | 第26页 |
3、人的精神属性 | 第26-27页 |
(二) 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惩罚的发展 | 第27-29页 |
1、对人的依赖附属阶段 | 第27-28页 |
2、对物的依赖附属阶段 | 第28-29页 |
三、中西方教育惩罚思想人性基础的历史探源 | 第29-36页 |
(一) 中国教育惩罚思想人性基础的历史考察 | 第29-30页 |
1、性善论 | 第29页 |
2、性恶论 | 第29-30页 |
(二) 西方教育惩罚思想人性基础的历史考察 | 第30-36页 |
1、神性人 | 第30-31页 |
2、自然人 | 第31-32页 |
3、理性人 | 第32-33页 |
4、德性人 | 第33-34页 |
5、社会人 | 第34-36页 |
四、教育惩罚的人性论假设——“人具有超越性” | 第36-47页 |
(一) “人具有超越性”人性论假设的理论诠释 | 第36页 |
(二) 人性论假设下的教育惩罚依据 | 第36-38页 |
1、否定性是人的超越性的动力 | 第36-37页 |
2、未定性是人的超越性的基础 | 第37页 |
3、对象性是人的超越性的尺度 | 第37-38页 |
(三) 人性论假设下的教育惩罚的维度 | 第38-42页 |
1、自然性向社会性的超越 | 第38-39页 |
2、物质性向精神性的超越 | 第39-41页 |
3、实然向应然的超越 | 第41-42页 |
(四) 人性论假设下的教育惩罚的原则 | 第42-44页 |
1、恶性向善性的超越 | 第42-43页 |
2、非正义向正义的超越 | 第43-44页 |
3、对自我本身的超越 | 第44页 |
(五) 人性论假设下的教育惩罚的方式 | 第44-47页 |
1、他律 | 第44-45页 |
2、自律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