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 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 第8-10页 |
(二) 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的研究 | 第10-12页 |
(三) 中国和新加坡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1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数学课程 | 第12-13页 |
(二) 课程标准 | 第13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中新两国课程标准的制订背景与过程 | 第15-23页 |
一、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背景与过程 | 第15-19页 |
(一)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启动 | 第17-18页 |
(二) 十年课程改革的回顾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 | 第18-19页 |
二、新加坡数学大纲的制订背景与过程 | 第19-23页 |
(一) 新加坡共和国独立以来基础教育改革概况 | 第19-21页 |
(二) 新加坡小学数学大纲的制订过程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比较分析 | 第23-28页 |
一、整体框架结构比较 | 第23-24页 |
二、学段划分比较 | 第24-26页 |
(一) 新加坡的学段划分 | 第24页 |
(二) 中国的学段划分 | 第24-25页 |
(三) 学段划分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三、基本理念的比较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比较分析 | 第28-36页 |
一、两国课程总目标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一) 两国课程总目标内容 | 第28-30页 |
(二) 两国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 第30-32页 |
二、两国具体目标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一) 新加坡的“五边形”结构 | 第32-33页 |
(二) 中国的具体目标 | 第33-34页 |
(三) 两国具体目标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中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 第36-51页 |
一、“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 | 第36-42页 |
(一) “数与代数”领域相同点 | 第36-40页 |
(二) “数与代数”领域不同点 | 第40-42页 |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比较 | 第42-47页 |
(一) “图形与几何”领域相似点 | 第42-45页 |
(二) “图形与几何”领域不同点 | 第45-47页 |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比较 | 第47-49页 |
(一) 两国都强调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 第48页 |
(二) 新加坡未加入“概率”的内容 | 第48-49页 |
(三) “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内容不尽相同 | 第49页 |
四、“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比较 | 第49-51页 |
(一) 两国《标准》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设计 | 第49-50页 |
(二) 两国《标准》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特点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课程实施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51-54页 |
一、教学建议的比较 | 第51-52页 |
二、评价建议的比较 | 第52-54页 |
(一) 两国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 第52-53页 |
(二) 两国都注重多元化评价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 第54-59页 |
一、适当改变内容标准的表现形式 | 第54页 |
二、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 第54-55页 |
三、适当改变某些知识的引入方式 | 第55页 |
四、借鉴新加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 第55-57页 |
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