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解答距”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 第16-25页 |
一、“解答距”的心理学界定 | 第16页 |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解答距”内涵 | 第16-18页 |
(一)层次鲜明的阅读教学问题 | 第17页 |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 | 第17-18页 |
(三)语文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 第18页 |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解答距”教学价值 | 第18-25页 |
(一)调动课堂情绪,构建自主的新课程学习观 | 第18-20页 |
(二)提高探究水平,构建多元智能发展的新课程能力观 | 第20-21页 |
(三)激发创新思维,构建发散与聚合整合的新课程能力观 | 第21-23页 |
(四)加强情感体验,构建感染熏陶的新课程情感观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解答距运用的理论依据 | 第25-32页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9页 |
(一)始于学生现有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第25-26页 |
(二)贯彻启发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 第26-27页 |
(三)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坡度 | 第27-28页 |
(四)增加“长、新解答距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 | 第28-29页 |
二、阅读期待视野理论 | 第29-32页 |
(一)始于学生的阅读期待 | 第30页 |
(二)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 第30-31页 |
(三)发展学生的阅读期待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语文阅读教学“解答距”设计原则与类型 | 第32-44页 |
一、设计的原则 | 第32-38页 |
(一)体现“三维目标”原则 | 第32-34页 |
(二)以学生为中心 | 第34-36页 |
(三)动态性原则 | 第36-37页 |
(四)整体性原则 | 第37-38页 |
二、语文阅读教学“解答距”分类设计 | 第38-44页 |
(一)微解答距问题设计,增加学生知识宽度,唤醒学生期待视野 | 第38-39页 |
(二)短解答距问题设计,培养学生感知、归纳和概括能力 | 第39-40页 |
(三)长解答距问题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审美、想象能力 | 第40-41页 |
(四)新解答距问题设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 第41-44页 |
第四章 语文阅读教学“解答距”分类教学策略 | 第44-51页 |
一、微解答距的教学策略 | 第44-45页 |
(一)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 第44页 |
(二)加强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 第44-45页 |
二、短解答距的教学策略 | 第45-46页 |
(一)美读感知,唤醒感性 | 第45-46页 |
(二)限定答域,开辟思维训练途径 | 第46页 |
三、长解答距的教学策略 | 第46-48页 |
(一)提倡合作探究,加强交流探讨 | 第46页 |
(二)注重原初认知,引发深度体验 | 第46-47页 |
(三)提供先行组织者,创设解答支点 | 第47页 |
(四)搭建“脚手架”,多用追问,巧用点拨 | 第47-48页 |
(五)延长侯答时间,延迟教师评价 | 第48页 |
四、新解答距的教学策略 | 第48-51页 |
(一)开阔眼界,扩大阅读量 | 第48页 |
(二)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大胆发问的机会 | 第48-49页 |
(三)使用鼓励的评价语言,避免评价过早 | 第49页 |
(四)尊重学生个性,避免教学的“结论化”,提倡导“多元解读” | 第49-50页 |
(五)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玩转认知魔方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