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 第11-12页 |
(一) 陕北作为"绳结区域",成为民歌荟萃之地 | 第11-12页 |
(二) 陕北地貌特殊,与民歌同构对应 | 第12页 |
第二节 历史传统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 第12-15页 |
(一) 原始社会,产生了陕北民歌雏形——劳动号子及仪氏歌 | 第12-13页 |
(二) 封建社会,促成了陕北民歌创多种风格 | 第13-14页 |
(三) 延安时期,谱写了陕北民歌的新篇章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 第15-18页 |
(一) 儒家文化 | 第15-16页 |
(二) 民俗习惯 | 第16-17页 |
(三) 语言因素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陕北民歌的分类与风格特点 | 第18-31页 |
第一节 信天游 | 第18-22页 |
(一) 特点 | 第18-21页 |
(二) 分类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小调 | 第22-27页 |
(一) 特点 | 第22-23页 |
(二) 分类 | 第23-27页 |
第三节 号子 | 第27-31页 |
(一) 特点 | 第27-28页 |
(二) 类型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陕北民歌演唱的主要技巧与风格的体现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平腔唱法的解析 | 第31-34页 |
(一) 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 | 第31-32页 |
(二) 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 | 第32-33页 |
(三) 以假声为主的甩腔演唱 | 第33页 |
(四) 在不同音区用不同的音色演唱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直音唱法的解析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滑音唱法的解析 | 第35-37页 |
(一) 大滑音唱法 | 第35-36页 |
(二) 小滑音唱法 | 第36页 |
(三) 丝弦小调中的滑音唱法 | 第36-37页 |
第四节 颤音唱法的解析 | 第37-38页 |
第五节 断腔唱法的解析 | 第38-40页 |
第六节 衬词衬腔唱法的解析 | 第40-44页 |
(一) 插在正词的中间 | 第40-41页 |
(二) 出现在正词的句中或句尾 | 第41页 |
(三) 出现在完整的词曲之后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展 | 第44-48页 |
第一节 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 | 第44-45页 |
(一) 语言文化价值 | 第44-45页 |
(二) 历史文化价值 | 第45页 |
第二节 陕北民歌传唱的现状 | 第45-46页 |
(一) 歌者锐减 | 第45-46页 |
(二) 听众流失 | 第46页 |
(三) 坚守前行 | 第46页 |
第三节 继承发展陕北民歌的几点思考 | 第46-48页 |
(一) 以活动为载体,继承发展陕北民歌 | 第47页 |
(二) 加强抢救保护,夯实发展陕北民歌的基础 | 第47页 |
(三) 学校开展民歌音乐教育,创新陕北民歌的品牌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