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致谢 | 第9-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简介 | 第15-16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 第16-17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应用 | 第17页 |
·微生物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代谢途径 | 第17-19页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微生物 | 第20-21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高产菌种的选育方法 | 第21-22页 |
·影响二十二碳六烯酸发酵的因素 | 第22-24页 |
·有关微生物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中试研究 | 第24-26页 |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2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隐甲藻 ATCC30556 保存方法的研究 | 第27-35页 |
·引言 | 第2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菌种 | 第27页 |
·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28页 |
·隐甲藻细胞形态的观察 | 第28-29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29页 |
·油脂含量的检测 | 第29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定量分析 | 第29-31页 |
·隐甲藻的保存实验 | 第31-33页 |
·保护剂的配制 | 第31页 |
·保存处理 | 第31-32页 |
·再培养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保存方法对藻种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页 |
·再生长能力的测定 | 第33-34页 |
·发酵能力的测定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亚硝基胍诱变选育高产二十二碳六烯酸隐甲藻 | 第35-42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5-37页 |
·菌种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37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37页 |
·油脂含量的检测 | 第37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定量分析 | 第37页 |
·藻种选育方法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藻种选育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诱变剂量的确定 | 第38-40页 |
·致死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致死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亚硝基胍诱变结果分析 | 第40页 |
·高产藻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突变株 LS1057 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条件优化 | 第42-54页 |
·引言 | 第4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菌种 | 第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43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43页 |
·油脂含量的检测 | 第43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定量分析 | 第43页 |
·pH 值的测定 | 第43页 |
·实验方案 | 第43-45页 |
·培养条件对目的藻株发酵的影响 | 第43-44页 |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培养条件对目的藻株发酵的影响 | 第45-47页 |
·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 第47-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突变株 LS1057 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 | 第54-60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4-55页 |
·菌种 | 第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菌种培养方法 | 第55-56页 |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检测 | 第56-57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57页 |
·油脂含量的检测 | 第57页 |
·二十二碳六烯酸定量分析 | 第57页 |
·实验过程 | 第57-58页 |
·分批补料发酵策略 | 第57页 |
·70L 发酵罐实验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