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基座传递对准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动基座传递对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捷联式惯导系统初始对准的基本原理 | 第13-23页 |
| ·捷联惯导系统基础知识 | 第13-14页 |
| ·参数说明 | 第13页 |
| ·导航用坐标系 | 第13-14页 |
| ·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介绍 | 第14-16页 |
| ·概述 | 第14-15页 |
| ·捷联惯导初始对准的特点 | 第15-16页 |
| ·捷联惯导系统惯性器件的误差分析 | 第16-18页 |
| ·捷联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 | 第18-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动基座传递对准设计与实现 | 第23-54页 |
| ·捷联惯导系统滤波器模型建立 | 第23-29页 |
| ·线性模型 | 第23-26页 |
| ·非线性模型 | 第26-29页 |
| ·传递对准滤波器设计 | 第29-37页 |
| ·线性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第29-30页 |
| ·平淡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第30-33页 |
|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第33-34页 |
| ·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第34-37页 |
| ·匹配方式设计 | 第37-39页 |
| ·传递对准可观测性分析 | 第39-52页 |
| ·PWCS可观测性分析理论 | 第39-41页 |
| ·可观测性分析的奇异值方法 | 第41-42页 |
| ·可观测性分析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传递对准中的误差分析与补偿研究 | 第54-70页 |
| ·杆臂效应误差分析与补偿研究 | 第54-58页 |
| ·杆臂效应原理 | 第54-56页 |
| ·杆臂效应对传递对准的影响及补偿 | 第56-58页 |
| ·挠曲效应误差分析与补偿研究 | 第58-63页 |
| ·挠曲效应原理 | 第58-60页 |
| ·挠曲效应对传递对准的影响及补偿 | 第60-63页 |
| ·时间延迟误差分析与补偿研究 | 第63-66页 |
| ·三种误差综合分析与补偿研究 | 第66-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动基座传递对准仿真界面设计 | 第70-76页 |
| ·飞行轨迹设计 | 第70-71页 |
| ·姿态数据 | 第70-71页 |
| ·航迹数据 | 第71页 |
| ·惯性器件数学模型 | 第71-73页 |
| ·陀螺仪的数学模型 | 第71-72页 |
| ·加速度计的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 ·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