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壹、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贰、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叁、文献研究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高山族乐器及发展脉络 | 第14-29页 |
| 第一节 高山族乐器类型 | 第14-24页 |
| 壹、体鸣乐器 | 第14-20页 |
| 贰、膜鸣乐器 | 第20-21页 |
| 叁、气鸣乐器 | 第21-23页 |
| 肆、弦鸣乐器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形制来源与演变 | 第24-29页 |
| 壹、聚落与生活环境 | 第25-26页 |
| 贰、劳动与音乐文化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相关乐器制作与演奏技法 | 第29-39页 |
| 第一节 制作方法与过程 | 第29-32页 |
| 壹、鼻笛:单管与双管 | 第29页 |
| 贰、口笛:单管与双管 | 第29-30页 |
| 叁、木琴 | 第30-31页 |
| 肆、口簧琴 | 第31页 |
| 伍、弓琴 | 第31-32页 |
| 陆、乐杵 | 第32页 |
| 第二节 演奏法与技法 | 第32-34页 |
| 壹、绳口簧琴演奏法与技法 | 第33页 |
| 贰、弓琴演奏 | 第33-34页 |
| 叁、鼻笛演奏技法 | 第34页 |
| 第三节 乐器音响 | 第34-39页 |
| 壹、弓琴 | 第34-35页 |
| 贰、口簧琴 | 第35-36页 |
| 叁、鼻笛与口笛 | 第36页 |
| 肆、歌舞与乐器声响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器乐作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第39-64页 |
| 第一节 文化背景 | 第39-50页 |
| 壹、祭仪实践 | 第39-46页 |
| 贰、婚姻礼俗 | 第46-47页 |
| 叁、神话与传说 | 第47-50页 |
| 第二节 社会功能与承传功能 | 第50-54页 |
| 壹、社会功能 | 第50-53页 |
| 贰、传承功能 | 第53-54页 |
| 第三节 高山族器乐文化 | 第54-59页 |
| 壹、口簧琴与舞蹈 | 第55-56页 |
| 贰、杵音 | 第56-59页 |
| 第四节 高山族乐器与美学观 | 第59-64页 |
| 壹、鼻笛指孔的音乐构成与审美 | 第59-60页 |
| 贰、鼻笛声音之美 | 第60-61页 |
| 叁、口簧琴声音之美 | 第61-62页 |
| 肆、弓琴的倍音与节奏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与大陆南方诸族同类乐器的比较 | 第64-87页 |
| 第一节 乐器的形制比较 | 第64-76页 |
| 壹、口簧 | 第64-70页 |
| 贰、鼻箫与塞箫 | 第70-73页 |
| 叁、独弦琴与弓琴 | 第73-76页 |
| 第二节 与海南黎族的器乐文化比较 | 第76-87页 |
| 第五章 异文化影响及当代传承与发展 | 第87-104页 |
| 第一节 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87-91页 |
| 壹、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发展 | 第87-88页 |
| 贰、新文化运动的浸染 | 第88-90页 |
| 叁、汉族文化的影响 | 第90-91页 |
| 第二节 传承与发展 | 第91-104页 |
| 壹、音乐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 第91-93页 |
| 贰、教育与传承 | 第93-104页 |
| 结语 | 第104-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