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 1. 番茄晚疫病研究概况 | 第11-18页 |
| ·病原菌的起源及迁移 | 第11-12页 |
| ·番茄晚疫病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无性生殖 | 第12页 |
| ·有性生殖 | 第12-13页 |
| ·寄主分化 | 第13-14页 |
| ·晚疫病菌生理分化 | 第14-17页 |
| ·晚疫病菌生理分化的起源 | 第14页 |
| ·番茄晚疫病菌的生理分化 | 第14-15页 |
|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分化 | 第15-17页 |
| ·晚疫病发病规律 | 第17-18页 |
| 2. 晚疫病菌交配型研究 | 第18-21页 |
| ·交配型的发现与分布 | 第18-20页 |
| ·交配型的种类与机理 | 第20页 |
| ·A2 交配型菌株的发现与迁移 | 第20-21页 |
| ·A2 交配型菌株对晚疫病菌群体的影响 | 第21页 |
| 3. 晚疫病菌线粒体 DNA(mtDNA)单倍型研究 | 第21-25页 |
| ·mtDNA 研究 | 第21页 |
| ·晚疫病菌mtDNA 单倍型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 ·晚疫病菌mtDNA 单倍型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PCR-RFLP 技术在晚疫病菌mtDNA 单倍型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4. 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研究 | 第25-28页 |
| ·同工酶研究 | 第25页 |
| ·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 ·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0-57页 |
| 第一章 番茄晚疫病样本采集与病原菌分离 | 第30-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30-31页 |
| ·样本采集 | 第31页 |
| ·病原菌分离 | 第31-32页 |
| ·分离物纯化 | 第32页 |
| ·分离物致病性测定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病原菌分离方法 | 第32-33页 |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33页 |
| ·病原菌地区分布 | 第33-34页 |
| 3. 讨论 | 第34-36页 |
| ·病原菌形态特征 | 第34页 |
| ·病原菌分离方法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番茄晚疫病菌交配型鉴定与分析 | 第36-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供试菌株 | 第36页 |
| ·标准菌株 | 第36页 |
| ·对峙培养 | 第36-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待测菌株的交配型结果 | 第37页 |
| ·有性生殖发生的可能 | 第37页 |
| ·卵孢子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 3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番茄晚疫病菌线粒体 DNA 单倍型鉴定与分析 | 第40-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 ·供试菌株 | 第40页 |
| ·番茄晚疫病菌培养及其DNA 提取 | 第40-41页 |
|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1-42页 |
| ·PCR 检测 | 第42-43页 |
| ·PCR-RFLP 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番茄晚疫病菌DNA 提取 | 第43-44页 |
| ·番茄晚疫病菌mtDNA 的PCR 扩增 | 第44页 |
| ·PCR-RFLP 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 ·番茄晚疫病菌mtDNA 单倍型地区间的差异分析 | 第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番茄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 第48-5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Gpi 基因型 | 第50-51页 |
| ·Pep 基因型 | 第51页 |
| ·不同地区之间同工酶基因型差异比较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 2. 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 附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