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导言 | 第7-9页 |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7-8页 |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第一章 左翼文坛的同路人 | 第9-21页 |
| ·作为左翼文坛同路人的生命轨迹 | 第9-15页 |
| ·求学时期 | 第9-10页 |
| ·《文学工场》时期 | 第10-11页 |
| ·《无轨列车》与《新文艺》时期 | 第11-13页 |
| ·《现代》时期 | 第13-15页 |
| ·作为同路人的原因探析 | 第15-21页 |
| ·激进的现代性诉求的时代脉动 | 第15-17页 |
| ·左翼语境的生成与影响 | 第17-19页 |
| ·对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流行时尚的体认及对时髦的追求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与左翼的分野 | 第21-35页 |
| ·无产阶级革命信仰的缺失—意识形态的分野 | 第21-27页 |
| ·革命不是浪漫主义的行动 | 第21-22页 |
| ·无轨的列车 | 第22-23页 |
| ·对上海都市文化在困惑中的认同 | 第23-27页 |
| ·无法承载革命对文艺要求的文艺观—文艺思想上的分野 | 第27-31页 |
| ·“化大众”与“大众化” | 第27-29页 |
| ·重内容、重意识形态与重形式、重技巧 | 第29-30页 |
| ·本质真实与感觉真实 | 第30-31页 |
| ·流派的形成及与左翼的矛盾—组织上的分野 | 第31-35页 |
| ·新感觉流派的形成 | 第32-33页 |
| ·新感觉派与左翼的矛盾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缘起缘落的文学史意义 | 第35-39页 |
| ·中国有了现代都市文学 | 第35-36页 |
| ·反思左翼文艺运动有了一片钥匙 | 第36页 |
| ·对创作主体研究的有益启示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语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