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教育探究——关于道德情感生成与培育的思考
| 引言 | 第1-10页 |
| 第一部分 道德情感教育历史回顾 | 第10-16页 |
| 一、 中国传统道德情感教育历史回顾 | 第10-13页 |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情”的论述 | 第10-11页 |
| (二) 中国传统情感教育内容的特点 | 第11-12页 |
| 1.“发而中节” | 第11页 |
| 2.“爱有差等” | 第11-12页 |
| (三) 中国传统情感教育方法的特点 | 第12-13页 |
| 1.“推己及人” | 第12-13页 |
| 2.“礼乐化育” | 第13页 |
| 二、 西方道德情感教育历史回顾 | 第13-16页 |
| 第二部分 道德情感的生成 | 第16-27页 |
| 一、 道德情感的内涵、地位及作用 | 第16-21页 |
| (一) 道德情感的内涵 | 第16-18页 |
| (二) 道德情感在个体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21页 |
| 二、 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础及内在的运作机制 | 第21-27页 |
| (一) 道德情感生成的基础性成分 | 第21-24页 |
| 1.安全感 | 第21-22页 |
| 2.归属感 | 第22页 |
| 3.敬畏感 | 第22-23页 |
| 4.自尊感 | 第23-24页 |
| (二) 道德情感生成的内在运作机制 | 第24-27页 |
| 1. 道德情感生成的直接模式—以情生情 | 第24-26页 |
| 2. 道德情感生成的间接模式—以境生情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道德情感的培育 | 第27-39页 |
| 一、 道德情感培育的内容及原则 | 第27-33页 |
| (一) 道德情感培育的内容 | 第27-31页 |
| 1. 对己培养自知、自尊的情感品质 | 第27-28页 |
| 2. 对人培养同情、关怀的情感品质 | 第28-29页 |
| 3. 对自然培养珍惜、保护的情感品质 | 第29-30页 |
| 4. 对社会培养亲和、负责的情感品质 | 第30-31页 |
| (二) 道德情感的培育原则 | 第31-33页 |
| 1.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 | 第31-32页 |
| 2.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 | 第32-33页 |
| 3.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 | 第33页 |
| 二、 道德情感培育中教师情感的作用及必备素养 | 第33-39页 |
| (一) 道德情感培育中教师情感的作用 | 第34-35页 |
| 1.教师情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动力 | 第34页 |
| 2.教师情感是学生情感学习的榜样 | 第34-35页 |
| 3.教师情感是传递道德规范的载体 | 第35页 |
| (二) 道德情感培育中教师情感运作的特点 | 第35-36页 |
| 1.无意识性 | 第35-36页 |
| 2.直觉性 | 第36页 |
| 3.感染性 | 第36页 |
| (三) 道德情感培育中教师必备的情感素养 | 第36-39页 |
| 1.教育爱 | 第37页 |
| 2.尊严感 | 第37-38页 |
| 3.公正感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