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与学校德育的改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1 公民与学生公民素养第11-17页
   ·“公民”概念释义第11-13页
   ·公民素养的内涵第13-15页
   ·学生公民素养基本构成第15-17页
2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德育第17-30页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内涵特点第17-21页
     ·公民素养教育第17-19页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特点第19-20页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与德育第20-21页
   ·现代社会合格主体的培养与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第21-26页
     ·现代社会合格主体的衡量标准第21-22页
     ·现代社会合格主体培养的紧迫性第22-25页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是现代社会合格主体培养的重要途径第25-26页
   ·学生公民素养教育对学校德育改革的内在要求第26-30页
     ·当前学校德育与公民素养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分析第26-28页
     ·近几年学校德育改革虽然有所进展,但是并没能有效解决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第28-30页
3 学生公民素养现状分析第30-38页
   ·当前学生公民素养中积极表现第30-34页
     ·学生积极关心国内国际时事,具有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第30页
     ·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民族荣誉感第30-31页
     ·学生对公权力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第31页
     ·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第31-32页
     ·学生比较注重自身契约信用精神的养成第32页
     ·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观念、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义务感第32-33页
     ·学生具有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热情第33页
     ·从整体上看学生具有正确的合作竞争意识第33-34页
   ·当前学生公民素养存在的不足表现第34-38页
     ·学生的公民意识过度与不足同时存在第34页
     ·学生的公民义务意识仍待不断强化第34-35页
     ·政治素养、政治参与能力需增强提高第35页
     ·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一定程度的迷惘第35-36页
     ·学生群体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知行脱离现象,基础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第36页
     ·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需要进一步强化第36页
     ·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不断提高第36-38页
4 培养学生良好公民素养与学校德育改革的应对第38-54页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新型学校德育理念第38-39页
   ·调整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共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第39-41页
     ·学校德育的主体目标必须具有同一性和权威性第39-40页
     ·德育目标的调整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体性人格第40页
     ·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第40-41页
   ·学校德育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第41-43页
     ·德育内容要突破过于浓厚的政治倾向第41-42页
     ·德育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现代公民素养的形成第42页
     ·德育内容的确定要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第42页
     ·学校德育可以继承传统德育,注重传统德育内容的现代运用第42-43页
   ·从增强有效性为目标注重学校德育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第43-45页
     ·道德价值引导与道德自律构建相结合第43页
     ·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第43页
     ·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并举第43-44页
     ·日常教育与典型事件教育相结合第44页
     ·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第44页
     ·显性德育教育和隐性德育教育结合第44-45页
   ·德育要坚持公民素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第45-47页
     ·德育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贯彻下来第45-46页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坚持一致性第46-47页
   ·学校德育要创设多种实践途径,使学生在参与中强化公民意识第47-49页
     ·组织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学校,增强其主体意识第47-48页
     ·积极发动各种力量强化学生公民意识,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第48页
     ·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形成学生注重公民素养的氛围第48-49页
   ·学校德育要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作保障第49-50页
   ·加强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合理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经验第50-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A第57-59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会学校与近代宁波教育研究
下一篇: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