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 第16-20页 |
·心理健康的涵义与相关范畴 | 第16-20页 |
·健康的涵义 | 第16页 |
·心理健康的涵义 | 第16页 |
·心理健康相关范畴 | 第16-20页 |
3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 第20-31页 |
·高职生的特点 | 第20-21页 |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 | 第20页 |
·情绪发展多变、表露而又内隐 | 第20页 |
·自我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 | 第20页 |
·性意识萌发 | 第20页 |
·闭锁性与孤独感 | 第20-21页 |
·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第21-31页 |
·高职生的自我认知 | 第22-23页 |
·高职生的情绪情感 | 第23-24页 |
·高职生的意志力 | 第24-25页 |
·高职生的人格特征 | 第25-26页 |
·高职生的挫折承受力 | 第26页 |
·高职生的学习 | 第26-27页 |
·高职生的人际交往 | 第27-28页 |
·高职生的就业 | 第28-31页 |
4 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 第31-39页 |
·自身方面 | 第31-35页 |
·年龄阶段 | 第31-32页 |
·认识方面 | 第32-33页 |
·个性特征 | 第33-34页 |
·性别因素 | 第34页 |
·个人喜好 | 第34页 |
·适应力方面 | 第34页 |
·承受力方面 | 第34-35页 |
·自控力方面 | 第35页 |
·家庭环境 | 第35页 |
·家长的个性特点 | 第35页 |
·家长的教育方式 | 第35页 |
·家庭结构 | 第35页 |
·家庭的经济条件 | 第35页 |
·学校 | 第35-36页 |
·认识错误 | 第36页 |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 第36页 |
·心理健康教育以补救性为主,还未转向发展性为主 | 第36页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尚需提高 | 第36页 |
·社会 | 第36-39页 |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社会认同感的影响 | 第37页 |
·信息传媒 | 第37页 |
·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影响 | 第37-39页 |
5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 第39-47页 |
·自身方面 | 第39-44页 |
·意识 | 第39-40页 |
·情绪情感 | 第40-41页 |
·意志力 | 第41页 |
·人格的塑造 | 第41-42页 |
·挫折承受力 | 第42页 |
·学习 | 第42-43页 |
·人际关系 | 第43页 |
·就业 | 第43-44页 |
·家庭方面 | 第44页 |
·学校方面 | 第44-45页 |
·学校首先要走出对心理健康的误区 | 第44页 |
·建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 第44-45页 |
·健全心理咨询体系 | 第45页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职队伍建设 | 第45页 |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 第45页 |
·社会方面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