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作文教学要摆脱"边缘效应" | 第20-28页 |
第一节 "边缘效应"的涵义 | 第20页 |
第二节 作文教学中的"边缘效应"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摆脱"边缘效应",变作文教学的劣势为优势 | 第21-28页 |
一、因陋就简——引导学生收集写作的"源泉" | 第22-24页 |
二、分门别类——引导学生用好收集的"素材" | 第24-26页 |
三、模仿范文——引导学生体会作文的"文法" | 第26-27页 |
四、开展比赛——引导学生实现写作的"价值"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作文教学要摆脱"花盆效应" | 第28-41页 |
第一节 "花盆效应"的涵义 | 第28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摆脱"花盆效应",倡导自然作文,生活作文 | 第29-41页 |
一、教学生学会"积累素材" | 第30-32页 |
二、教学生懂得"感情生活" | 第32-37页 |
三、训练学生写作的"想象能力" | 第37-41页 |
第三章 "限制因子定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41-50页 |
第一节 "限制因子定律"的涵义 | 第41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根据"限制因子定律",合理安排课堂作文训练 | 第42-50页 |
一、训练目标要明确 | 第42-43页 |
二、训练次数要合理 | 第43页 |
三、训练方法要多样 | 第43-47页 |
四、训练步骤要有序 | 第47-49页 |
五、训练过程要交流 | 第49页 |
六、训练结果要展览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教育节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50-58页 |
第一节 "生物节律"的涵义 | 第50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节律"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根据教育节律,适时布置课外小练笔 | 第51-58页 |
一、选择时机,精心布置课外小练笔 | 第51-52页 |
二、依托教材,巧妙指导学生课内小练笔 | 第52-55页 |
三、小练笔的作用 | 第55-58页 |
第五章 "生态位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58-63页 |
第一节 "生态位原理"的涵义 | 第58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原理"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根据"教育生态位原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第59-63页 |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写作自觉性 | 第60-61页 |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保证写作持久性 | 第61-62页 |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主动性 | 第62-63页 |
第六章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63-70页 |
第一节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的涵义 | 第63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 第63-64页 |
第三节 根据"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对学生写作"因材施教" | 第64-70页 |
一、设立班级作文档案,了解每位学生作文水平 | 第65页 |
二、根据最适宜原则,对学生分类时采取"组内分层法" | 第65-66页 |
三、写作目标制定采用"层级目标制定法" | 第66-67页 |
四、写作训练鼓励自主选择命题,给学生以乐趣和自信 | 第67页 |
五、写作训练分层指导,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 第67-68页 |
六、批改实行多个尺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第68页 |
七、推行绿色评价,给学生以成功和喜悦 | 第68-70页 |
第七章 "鲇鱼效应"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70-79页 |
第一节 "鲇鱼效应"的涵义 | 第70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鲇鱼效应"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利用"鲇鱼效应",激活作文教学 | 第71-79页 |
一、以新颖的作文命题为"鲇鱼",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 第72-75页 |
二、以同龄人的作文为"鲇鱼",激发学生好胜之心 | 第75-77页 |
三、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为"鲇鱼",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 第77-79页 |
第八章 "教育生态链法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第79-89页 |
第一节 "生态链法则"的涵义 | 第79-80页 |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链法则"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根据"教育生态链法则",打造"写作生态链" | 第81-89页 |
一、作文教学与政冶 | 第81-84页 |
二、作文教学与数学 | 第84-86页 |
三、作文教学与音乐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