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语文学科性质与教学目标的定位 | 第12-16页 |
第一节 陷入歧途的争论:"工具论"与"泛语文观"的论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语文新课标"的高蹈与延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幽暗意识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幽暗意识的缺失:语文教育构筑的温室效应与乌托邦幻梦 | 第16-19页 |
第二节 两个典型教学案例的透视 | 第19-26页 |
1. 关于西方现代派作品的解读以及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删去现代派单元引发的思考 | 第19-22页 |
2. 中学语文课堂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幽暗意识缺失探源 | 第26-43页 |
第一节 文化本源的缺失与偏颇:文化思想上的溯源 | 第26-36页 |
1. 古典: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痼疾 | 第26-28页 |
2. "五四":文化转型时期激进的人文精神狂飙 | 第28-31页 |
3. "文革":极左年代驱逐人欲营构的"革命乌托邦" | 第31-33页 |
4. 新时期:商业消费语境中人文精神的自我分裂 | 第33-36页 |
第二节 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教育实践的瓶颈 | 第36-43页 |
1. 教师角度的考察 | 第36-40页 |
2. 学生角度的考察 | 第40-41页 |
3. 高考应试制度的弊端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幽暗意识缺失的后果及其应对策略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幽暗意识缺失的后果 | 第43-45页 |
1. 无力面对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现实 | 第43-44页 |
2. 无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应对幽暗意识缺失的策略 | 第45-50页 |
1. 实施原则与指导思想 | 第45-48页 |
2. 具体运作与应对措施 | 第48-50页 |
余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