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第13-15页 |
·氧化应激的概念 | 第13页 |
·氧化应激相关疾病及其防治 | 第13-14页 |
·氧化应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机制 | 第14-15页 |
2 天然抗氧化剂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 第15-21页 |
·花色苷类物质的结构、种类及性质 | 第15-17页 |
·花色苷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花色苷的组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花色苷的定量分析 | 第19-20页 |
·花色苷类物质的抗氧化作用 | 第20-21页 |
3 天然抗氧化资源黑大豆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黑大豆种质资源 | 第21-22页 |
·黑大豆的功能特性及其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黑大豆品种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总酚、花色苷和原花青素含量的关系 | 第25-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材料 | 第25-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0页 |
·样品处理 | 第28页 |
·TAC测定 | 第28页 |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28-29页 |
·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 第29页 |
·总酚含量测定 | 第29页 |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花色苷含量测定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黑大豆种质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总酚、原花青素和花色苷含量 | 第30-38页 |
·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原花青素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黑大豆抗氧化作用与其酚类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黑大豆种质抗氧化作用及其酚类化合物、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黑大豆品种间抗氧化活性差异 | 第45-46页 |
·不同生态区黑大豆品种间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的差异 | 第46-47页 |
·60个黑大豆种质的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分析 | 第48-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8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49页 |
·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49页 |
·黑大豆种皮提取物的色谱分析条件 | 第49页 |
·欧洲越橘提取物的色谱分析条件 | 第49页 |
·花色苷定性定量分析 | 第49页 |
·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8页 |
·色谱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50页 |
·流动相及洗脱条件的选择 | 第50-51页 |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 第51页 |
·方法性能指标 | 第51-54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1-52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2页 |
·重现性试验 | 第52-53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3页 |
·最低检测限 | 第53-54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54页 |
·花色苷组分的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构成 | 第56-65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组分及含量 | 第56-64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各花色苷构成比分析 | 第64-65页 |
·不同生态区黑大豆花色苷单体含量比较 | 第65-66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抗氧化活性与各花色苷单体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花色苷组成及含量分析 | 第68-69页 |
·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构成比影响因素 | 第69页 |
·黑大豆种质的抗氧化活性与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 第69-70页 |
第四章 黑大豆花色苷单体对ox-LDL诱导VSMC增殖的影响 | 第7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70-71页 |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1页 |
·大鼠原代主动脉VSMC分离及培养 | 第71-72页 |
·VSMC冻存与复苏 | 第72页 |
·五种花色苷单体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 | 第72页 |
·细胞培养实验 | 第72-75页 |
·细胞毒试验(MTT法) | 第72-73页 |
·5种花色苷单体对ox-LDL诱导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73页 |
·细胞MDA、NO含量和SOD活力 | 第73-74页 |
·交互试验 | 第74-75页 |
·Cy-3-glu和Pn-3-glu对ox-LDL诱导后VSMC周期的影响 | 第75页 |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5种花色苷单体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75-76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76页 |
·不同花色苷单体对ox-LDL诱导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76-78页 |
·Cy-3-glu对细胞MDA、NO含量和SOD活力的影响 | 第78-79页 |
·Cy-3-glu分别与Pt-3-glu、Pn-3-glu组合对ox-LDL诱导增殖的影响 | 第79页 |
·Cy-3-glu和Pn-3-glu对ox-LDL诱导VSMC周期的影响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结构差异对花色苷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增殖VSMC内的信号传递系统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2-85页 |
1 结论 | 第82-83页 |
·不同黑大豆品种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总酚、花色苷和原花青素含量的关系 | 第82页 |
·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分析 | 第82-83页 |
·不同黑大豆花色苷单体对ox-LDL诱导VSMC增殖的影响 | 第83页 |
2 创新点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