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修辞视角下的倒辞研究--以汉语为例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8-35页 |
1.1 本研究的对象 | 第18-22页 |
1.2 本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24-26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26-28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28-33页 |
1.5.1 文本语料 | 第28-31页 |
1.5.2 多模态语料 | 第31-33页 |
1.5.3 语料库语料 | 第33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35-51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倒辞的现有界定 | 第37-41页 |
2.3 倒辞的修辞效果研究 | 第41-43页 |
2.4 倒辞的使用动因研究 | 第43-46页 |
2.5 广义反语的语用研究缺陷 | 第46-49页 |
2.6 相关研究评价 | 第49-50页 |
2.7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分析框架 | 第51-70页 |
3.1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概述 | 第51-52页 |
3.2 会话修辞理论 | 第52-63页 |
3.2.1 Leech的会话修辞理论 | 第53-59页 |
3.2.2 顾曰国的会话修辞理论 | 第59-61页 |
3.2.3 陈新仁的会话修辞研究思路 | 第61-63页 |
3.3 本研究的会话修辞分析维度 | 第63-68页 |
3.3.1 语用-语言形式及其属性 | 第64-65页 |
3.3.2 语用功能与交际效果 | 第65-66页 |
3.3.3 相关语境因素 | 第66-67页 |
3.3.4 本研究的分析维度 | 第67-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倒辞的语用-语言形式及其语用属性 | 第70-102页 |
4.1 倒辞的语言形式概述 | 第70-73页 |
4.2 倒辞的语用-语言形式 | 第73-83页 |
4.2.1 倒辞的词汇形式 | 第74-75页 |
4.2.2 倒辞的短语形式 | 第75-77页 |
4.2.3 倒辞的特定句法形式 | 第77-80页 |
4.2.4 倒辞的韵律性特征 | 第80-82页 |
4.2.5 倒辞的副语言信息 | 第82-83页 |
4.3 倒辞的语用属性 | 第83-100页 |
4.3.1 言语间接性 | 第83-88页 |
4.3.2 语用松散性 | 第88-90页 |
4.3.3 非不礼貌性 | 第90-97页 |
4.3.4 交际意向性 | 第97-100页 |
4.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倒辞的语用功能以及交际效果 | 第102-126页 |
5.1 倒辞的语用功能 | 第102-114页 |
5.1.1 倒辞的行事功能 | 第104-106页 |
5.1.2 倒辞的人际功能 | 第106-114页 |
5.2 倒辞的交际效果 | 第114-125页 |
5.2.1 无应答 | 第119-120页 |
5.2.2 非言语应答 | 第120-121页 |
5.2.3 言语应答 | 第121-125页 |
5.3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倒辞使用的语境制约因素 | 第126-143页 |
6.1 倒辞的语境制约因素综述 | 第126-127页 |
6.2 倒辞使用的交际语境 | 第127-139页 |
6.2.1 倒辞使用的物理语境 | 第127-129页 |
6.2.2 倒辞使用的社交语境 | 第129-135页 |
6.2.3 倒辞使用的心理语境 | 第135-139页 |
6.3 倒辞使用的语言语境 | 第139-142页 |
6.4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3-162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43-145页 |
7.1.1 倒辞的语用-语言形式及其语用属性 | 第143-144页 |
7.1.2 倒辞的语用功能及其交际效果 | 第144页 |
7.1.3 倒辞使用的语境制约因素 | 第144-145页 |
7.2 倒辞的重新界定及其与相关语用现象的区别 | 第145-158页 |
7.2.1 倒辞的重新界定 | 第145页 |
7.2.2 倒辞与相关语用现象的区别 | 第145-158页 |
7.3 本研究的启示 | 第158-159页 |
7.3.1 理论启示 | 第158-159页 |
7.3.2 实践启示 | 第159页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9-160页 |
7.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