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文艺美学论文

中国近代美学关键词的生成流变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9页
引言第9-15页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第9-13页
 (二) 关于方法论的思考第13-15页
一、美学学科的初步引进及核心概念的创译第15-46页
 (一) 汉译"美学"名词初入中国学界视野第15-20页
  1. 西方传教士对"美学"概念的创译第16-17页
  2. "美学"一词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第17-20页
 (二) 对"美学"概念认识的深化第20-26页
  1. 作为课程名称出现的"美学"概念第20-21页
  2. 对"美学"概念逐步精确化的界定第21-26页
 (三) 体系建构中"美学"诸概念的完善第26-31页
  1. 对"美学"概念的丰富性阐释第27-29页
  2. "美"的分类子范畴的确立第29-31页
 (四) "美学"汉语名称的译名流变第31-46页
  1. "艳丽之学"——中国学者对"美学"译名的首创第31-35页
  2. 其它译名的同时并存与混同使用第35-40页
  3. "美学"名称的最终确立第40-41页
  4. 关于"美学"译名的反思第41-46页
二、审美理想的转换与"崇高"、"优美"的产生第46-72页
 (一) 近代审美意识的凸显第46-50页
  1. 中国古代偏重和谐的审美理想第47-48页
  2. 和谐与崇高的历史转换第48-50页
 (二) 中国近代"崇高"范畴的提出及演变第50-66页
  1. "崇高"范畴的早期译名——"宏壮"、"壮美"第50-54页
  2. "壮美"范畴歧义性的产生第54-57页
  3. "崇高"范畴命名中的曲折与反复第57-62页
  4. "崇高"范畴的最终确立第62-66页
 (三) 崇高理想映衬下的"优美"范畴第66-72页
  1. "优美"范畴的提出及名称的演变第66-69页
  2. "优美"范畴在现代美学理论中的意义第69-72页
三、启蒙与救亡主题中"悲剧"概念的引入与泛化第72-101页
 (一) "悲剧"概念的最初引进第72-81页
  1. 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第73-76页
  2. 将"悲剧"上升为美学范畴的首次尝试第76-81页
 (二) 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的泛悲剧化倾向第81-89页
  1. 中国早期话剧的"哀愁之作"第81-84页
  2. 五四时期泛悲剧化倾向的蔓延第84-89页
 (三) 近代美学理论著作中悲剧范畴的演进第89-95页
  1. 《近世美学》对"悲壮"范畴的阐释第90-92页
  2. 三部《美学概论》对"悲壮"范畴的系统认识第92-95页
 (四)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初步确立第95-101页
  1. 范畴名称的个人化使用及渐趋统一第95-97页
  2. 中国式悲剧命题的提出第97-101页
四、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转型与确立第101-128页
 (一) 对西方喜剧美学的早期译介第101-108页
  1. 美的种类之一——滑稽美的出现第101-103页
  2. "喜剧"概念的最初引进第103-104页
  3. 王国维对西方喜剧理论的译介第104-108页
 (二) 对西方喜剧美学理论的丰富性阐释第108-118页
  1. 近代喜剧中新质素的介入——"丑"与"悲"第109-111页
  2. "笑"的发生与喜剧的美感第111-114页
  3. 范畴名称的个人化使用及喜剧分类的混乱第114-118页
 (三) 中国现代喜剧范畴的基本确立第118-128页
  1. 中国喜剧创作的现代转型第118-121页
  2. 民族化喜剧命题的提出第121-123页
  3. "幽默"范畴的确立第123-125页
  4. 喜剧亚范畴体系的确立第125-128页
五、中国现代美学视野中"丑"概念的凸显第128-141页
 (一) "丑"的历史生成与美学意义第128-131页
  1. 西方美学从审美到审丑的嬗变第128-130页
  2. 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丑的辨证关系第130-131页
 (二) 中国近代美学理论中"丑"范畴的演变第131-137页
  1. 对西方"丑"概念的早期引进第131-133页
  2. 纳入审美视野中的"丑"范畴第133-137页
 (三) "丑学"——"感性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第137-141页
结语第141-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3页
后记第153-155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
下一篇: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