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后附缀“是”及其附缀结构“X是”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2-31页
    一、研究对象和预期目标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评述第13-25页
        2.1 汉语附缀研究现状第13-21页
        2.2 后附缀“是”研究综述第21-25页
    三、研究计划及相关说明第25-31页
        3.1 术语界定第25-27页
        3.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3.3 行文框架第28页
        3.4 内容安排第28-29页
        3.5 语料来源第29-30页
        3.6 体例说明第30-31页
上编:后附缀“是”研究第31-127页
    第一章 后附缀“是”的判定、性质及其典型度第32-48页
        一、引言第32页
        二、判定标准第32-40页
            2.1 后附缀“是”的判定第33-36页
            2.2 与判断词或副词的区分第36-40页
        三、后附缀“是”的典型度第40-43页
        四、后附缀“是”的性质特征第43-46页
        五、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二章 后附缀“是”的演化、动因、机制及其发展第48-66页
        一、引言第48页
        二、“是”附缀化的动因与机制第48-57页
            2.1 后附缀“是”的来源第49-50页
            2.2 动因与机制第50-57页
        三、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第57-65页
            3.1 发展趋势第57-59页
            3.2 制约因素第59-62页
            3.3 “是”脱落后对宿主的影响第62-65页
        四、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从“最是”的词汇化看后附缀与词缀的区分第66-80页
        一、引言第66-67页
        二、“最是”的词汇化历程第67-75页
            2.1 词汇化历程及其表现特征第67-73页
            2.2 后附缀“是”与词缀“是”的区分第73-75页
        三、“最是4”的表达功用第75-79页
            3.1 表达功用第75-76页
            3.2 “最是4”不被认可为词的原因第76-79页
        四、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从类比语法化的角度看后附缀“是”第80-96页
        一、引言第80-81页
        二、类比语法化的相关判定标准第81-84页
            2.1 突变性第81-82页
            2.2 低频率第82-83页
            2.3 可类比第83-84页
        三、“X双+是”类推依附之个案分析第84-93页
            3.1 “幸亏是”第85-86页
            3.2 “甭说是”第86-87页
            3.3 “加之是”第87-89页
            3.4 “只要是”第89-90页
            3.5 “虽说是”第90-91页
            3.6 “就算是”第91-93页
        四、附缀结构“X双+是3”的词汇化第93-95页
        五、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论与后附缀“是”有关的附缀叠加式第96-113页
        一、引言第96-97页
        二、后附缀“是”和附缀“说”的叠加第97-104页
            2.1 叠加的原因第98-99页
            2.2 叠加的表达功用第99-102页
            2.3 “X+说+是”与“X+是+说”的差异及其原因第102-104页
        三、后附缀“是”和附缀“上”的叠加第104-112页
            3.1 句法位置分布和后接成分性质第105-106页
            3.2 “X+上+是”的表达功用第106-109页
            3.3 “X+上+是”的进一步演化第109-112页
        四、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双音节连词有无后附缀“是”的功用差异第113-127页
        一、引言第113-114页
        二、有无后附缀“是”的表达效果差异第114-121页
            2.1 句间系连与命题真实第115-117页
            2.2 主观强调与传信功能第117-119页
            2.3 标记功能与肯定语气第119-121页
        三、后附缀“是”的羡余性第121-126页
            3.1 基本功能羡余成分第121-124页
            3.2 完全羡余成分第124-126页
        四、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下编:附缀结构“X是”研究第127-230页
    第七章 凝固型构式“N+是”的成因与发展第128-145页
        一、引言第128-129页
        二、“N+是”的来源及其构式化历程第129-139页
            2.1 “形似”的“N+是”的出现第129-132页
            2.2 “N+是”的构式化第132-138页
            2.3 构件成分“是”的附缀化第138-139页
        三、“N+是”的构式化程度第139-143页
            3.1 “N+是”是否是构式的判定标准第139-142页
            3.2 构式化程度的高低第142-143页
        四、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八章 附缀结构“似乎是”“好像是”“仿佛是”的表达功用第145-161页
        一、引言第145-146页
        二、“似乎是”等的基本表达功用第146-154页
            2.1 元语用法第146-151页
            2.2 揣测与确信共现第151-152页
            2.3 独用陈述第152-154页
        三、“似乎是”等的语用否定功用第154-158页
            3.1 有标式否定与无标式否定第154-156页
            3.2 “似乎是”等无法删去第156-158页
        四、“似乎是”等表达功用的相关阐释第158-160页
            4.1 “似乎是”等本身具有的传疑评价第158-159页
            4.2 特定语境激活否定义第159-160页
        五、本章小结第160-161页
    第九章 附缀结构“应该是”和“可能是”第161-180页
        一、引言第161-162页
        二、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共性第162-166页
            2.1 句法位置的灵活性第162-164页
            2.2 共现连用的配合性第164页
            2.3 命题层面的外围性第164-165页
            2.4 词汇化的倾向性第165-166页
        三、语用方面的共性第166-170页
            3.1 非现实或主观性较强的语境第166-168页
            3.2 回溯推理的原因小句第168-169页
            3.3 篇章衔接的顺畅连贯第169-170页
        四、情态用法的差异第170-175页
        五、情态异同的原因第175-178页
            5.1 情态类型的同中有异第175-176页
            5.2 情态强度的高低不同第176-178页
        六、本章小结第178-180页
    第十章 附缀结构“主要是”的特征及其表达功用第180-195页
        一、引言第180-181页
        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第181-191页
            2.1 表现特征第181-189页
            2.2 形成机制第189-191页
        三、表达功用第191-194页
            3.1 语篇衔接第191-193页
            3.2 主观凸显第193-194页
        四、本章小结第194-195页
    第十一章 独用的附缀结构“简直是”的功用及其成因第195-212页
        一、引言第195-196页
        二、句法分布与表达功用第196-203页
            2.1 分布与结论第196-198页
            2.2 共现与糅合第198-199页
            2.3 肯定与否定第199-200页
            2.4 夸张与委婉第200-201页
            2.5 交互主观化第201-203页
        三、“简直是”的形成过程第203-207页
        四、“简直是”的形成原因第207-211页
            4.1 “简直”的高谓语性第207-208页
            4.2 相关的语用原则第208-210页
            4.3 话语规约第210-211页
        五、本章小结第211-212页
    第十二章 意外范畴话语标记“X的是”的特征、来源与发展第212-230页
        一、引言第212-213页
        二、“X的是”的特征第213-224页
            2.1 句法表现第213-218页
            2.2 语义特征第218-221页
            2.3 语用特征第221-224页
        三、来源及其发展第224-229页
            3.1 来源及其相关机制第224-227页
            3.2 进一步发展演化第227-229页
        四、本章小结第229-230页
结语和余论第230-233页
    一、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第230-231页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第231-233页
附录 :前附缀“是”置于关联连词宿主“因为”和“由于”第233-252页
    一、引言第233-234页
    二、“是因为/是由于”是否成词的相关理论阐述第234-239页
        2.1 成词的可能性第234-236页
        2.2 成词的不利因素第236-239页
    三、语料调查与统计第239-244页
        3.1 语料库统计分析第239-240页
        3.2 问卷调查分析第240-244页
    四、“是因为/是由于”性质与功用第244-249页
        4.1 “是因为”与“是由于”的性质第244-245页
        4.2 “是由于”与“是因为”的区别第245-247页
        4.3 有无前附缀“是”的表达功用差异第247-249页
    五、前附缀“是”与后附缀“是”的异同第249-251页
    六、本章小结第251-252页
参考文献第252-2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成果第270-271页
致谢第271-272页

论文共2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DTD算法的高建筑物雷电电磁场模拟研究
下一篇:南段拉祜熙话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