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段拉祜熙话语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拉祜族拉祜熙支系概况 | 第12-17页 |
1.1.1 地理分布 | 第12页 |
1.1.2 社会经济 | 第12-13页 |
1.1.3 文化习俗 | 第13-17页 |
1.1.4 语言概况 | 第17页 |
1.2 南段老寨拉祜熙人语言使用现状 | 第17页 |
1.3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3.1 拉祜纳话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苦聪话的研究 | 第19页 |
1.3.3 拉祜熙话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0-21页 |
1.5 语料来源及搜集情况 | 第21-22页 |
1.6 语法标注符号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音系 | 第24-32页 |
2.1 声韵调系统 | 第24-30页 |
2.1.1 声母系统 | 第24-26页 |
2.1.2 韵母系统 | 第26-29页 |
2.1.3 声调系统 | 第29-30页 |
2.2 音节结构 | 第30页 |
2.3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词与构词法 | 第32-45页 |
3.1 拉祜熙方言中的语法词与音系词 | 第32-34页 |
3.1.1 拉祜熙方言中的音系词 | 第32-33页 |
3.1.2 拉祜熙方言中的语法词 | 第33-34页 |
3.1.3 拉祜熙方言中音系词和语法词的对应关系 | 第34页 |
3.2 构词法 | 第34-42页 |
3.2.1 复合构词法 | 第35-38页 |
3.2.2 派生构词法 | 第38-42页 |
3.2.3 复杂构词法 | 第42页 |
3.3 拉祜熙方言中的汉语借词 | 第42-45页 |
3.3.1 全词借入 | 第43页 |
3.3.2 半借词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名词及名词性短语 | 第45-114页 |
4.1 名词 | 第45-56页 |
4.1.1 拉祜熙方言名词的界定和类别 | 第45-48页 |
4.1.2 名词的构形重叠 | 第48-49页 |
4.1.3 名词的类称范畴 | 第49-50页 |
4.1.4 名词的性 | 第50-52页 |
4.1.5 名词的数 | 第52-54页 |
4.1.6 名词的格 | 第54-56页 |
4.2 代名词 | 第56-66页 |
4.2.1 人称代词 | 第56-62页 |
4.2.2 相互词 | 第62-64页 |
4.2.3 疑问代词 | 第64-66页 |
4.3 介词 | 第66-69页 |
4.3.1 后置词与格形态 | 第66-67页 |
4.3.2 后置词与连词 | 第67页 |
4.3.3 后置词不允许悬空 | 第67-68页 |
4.3.4 可以修饰后置词的成分 | 第68-69页 |
4.4 指量结构修饰名词 | 第69-85页 |
4.4.1 指示词 | 第69-75页 |
4.4.2 量词 | 第75-83页 |
4.4.3 指量结构 | 第83-85页 |
4.5 数量结构修饰名词 | 第85-94页 |
4.5.1 数词 | 第85-90页 |
4.5.2 数量结构修饰名词 | 第90-94页 |
4.6 领属结构修饰名词 | 第94-104页 |
4.6.1 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 第94-100页 |
4.6.2 亲属—集体关系领属的表达 | 第100-103页 |
4.6.3 所有权关系领属的表达 | 第103-104页 |
4.7 内涵性定语 | 第104-106页 |
4.7.1 组合式内涵性定语 | 第104-106页 |
4.7.2 粘合式内涵性定语 | 第106页 |
4.8 修饰语的共现与语序 | 第106-111页 |
4.8.1 多项粘合式定语共现的语序 | 第107页 |
4.8.2 多项定语共现的语序 | 第107-109页 |
4.8.3 重成分移位 | 第109-111页 |
4.9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并列 | 第111-112页 |
4.10 同位结构 | 第112-114页 |
4.10.1 由名词构成的同位结构 | 第112页 |
4.10.2 由人称代词构成的同位结构 | 第112-113页 |
4.10.3 由指示成分复指构成的同位结构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谓词及谓词性短语 | 第114-145页 |
5.1 动词及动词性短语 | 第114-121页 |
5.1.1 动词的类别 | 第114-115页 |
5.1.2 助动词 | 第115-121页 |
5.2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 | 第121-129页 |
5.2.1 性质形容词 | 第123-125页 |
5.2.2 状态形容词 | 第125-127页 |
5.2.3 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127-129页 |
5.3 谓词重叠的构形与构式 | 第129-130页 |
5.4 修饰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状语成分 | 第130-134页 |
5.4.1 构成形式 | 第130-132页 |
5.4.2 句法语义属性 | 第132-134页 |
5.5 动词连用 | 第134-139页 |
5.5.1 普通动词连用时的数量 | 第134-136页 |
5.5.2 普通动词与时体助动词连用 | 第136-137页 |
5.5.3 由普通动词构成的动词连用 | 第137-139页 |
5.6 谓词的配价 | 第139-142页 |
5.6.1 动词的配价 | 第139-142页 |
5.6.2 形容词的配价 | 第142页 |
5.7 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名物化 | 第142-144页 |
5.7.1 动词加名物化标记 | 第143页 |
5.7.2 形容词加名物化标记 | 第143-144页 |
5.8 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并列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简单句 | 第145-211页 |
6.1 简单句的主要类型 | 第145-148页 |
6.1.1 完整句 | 第145-147页 |
6.1.2 非完整句 | 第147-148页 |
6.2 动词谓语句的论元结构及配置 | 第148-159页 |
6.2.1 不及物句及其论元配置 | 第148-149页 |
6.2.2 单及物句及其论元配置 | 第149-155页 |
6.2.3 双及物句及其论元配置 | 第155-159页 |
6.3 论元编码方式的调整 | 第159-169页 |
6.3.1 致使结构 | 第159-163页 |
6.3.2 被动结构 | 第163-166页 |
6.3.3 处置结构 | 第166-167页 |
6.3.4 相互结构 | 第167-169页 |
6.4 状语 | 第169-182页 |
6.4.1 介词短语做状语 | 第169-175页 |
6.4.2 副词做状语 | 第175-181页 |
6.4.3 拟声词做状语 | 第181-182页 |
6.5 特殊的动词谓语句 | 第182-191页 |
6.5.1 处所句 | 第183页 |
6.5.2 存现句和隐现句 | 第183-185页 |
6.5.3 领有句 | 第185-186页 |
6.5.4 系词句 | 第186-191页 |
6.6 话题成分 | 第191-203页 |
6.6.1 话题成分及其构成 | 第191-195页 |
6.6.2 话题结构的结构类型 | 第195-201页 |
6.6.3 话题化的规则 | 第201-202页 |
6.6.4 话题的话语功能 | 第202-203页 |
6.7 焦点结构 | 第203-211页 |
6.7.1 整句焦点 | 第203-206页 |
6.7.2 成分焦点 | 第206-211页 |
第七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 第211-236页 |
7.1 名词从句 | 第211-217页 |
7.1.1 主语从句 | 第211-213页 |
7.1.2 宾语从句 | 第213-217页 |
7.1.3 表语从句 | 第217页 |
7.2 形容词从句 | 第217-223页 |
7.2.1 关系从句 | 第218-222页 |
7.2.2 同位语从句 | 第222-223页 |
7.3 状语从句 | 第223-229页 |
7.3.1 状语从句标记 | 第223页 |
7.3.2 状语从句类型 | 第223-229页 |
7.4 复合句 | 第229-236页 |
7.4.1 并列关系 | 第230-231页 |
7.4.2 选择关系 | 第231-232页 |
7.4.3 承接关系 | 第232-233页 |
7.4.4 递进关系 | 第233页 |
7.4.5 取舍关系 | 第233-234页 |
7.4.6 转折关系 | 第234-236页 |
第八章 句子的功能类型 | 第236-258页 |
8.1 疑问句 | 第236-248页 |
8.1.1 是非问 | 第236-240页 |
8.1.2 特指问 | 第240-246页 |
8.1.3 回声问 | 第246-248页 |
8.2 祈使句 | 第248-252页 |
8.2.1 肯定性祈使 | 第248-251页 |
8.2.2 否定性祈使 | 第251-252页 |
8.3 感叹句 | 第252-253页 |
8.4 代句词:叹词 | 第253-258页 |
8.4.1 感叹类 | 第254页 |
8.4.2 陈述类 | 第254-255页 |
8.4.3 祈使类 | 第255-256页 |
8.4.4 疑问类 | 第256页 |
8.4.5 称呼招呼类 | 第256-258页 |
第九章 语义范畴 | 第258-297页 |
9.1 否定范畴 | 第258-265页 |
9.1.1 否定词的词形特征 | 第258-259页 |
9.1.2 与时体相关的否定 | 第259-260页 |
9.1.3 与情态相关的否定 | 第260-261页 |
9.1.4 与程度相关的否定 | 第261-262页 |
9.1.5 否定性回答 | 第262-263页 |
9.1.6 与动词连用相关的否定 | 第263-265页 |
9.2 体范畴 | 第265-268页 |
9.2.1 完成体(perfect) | 第265-266页 |
9.2.2 完整体(perfective) | 第266-267页 |
9.2.3 经验体 | 第267页 |
9.2.4 持续体 | 第267页 |
9.2.5 进行体 | 第267-268页 |
9.2.6 反复体 | 第268页 |
9.2.7 瞬间体 | 第268页 |
9.2.8 其他体 | 第268页 |
9.3 式范畴和情态范畴 | 第268-279页 |
9.3.1 式范畴 | 第269-272页 |
9.3.2 情态范畴 | 第272-279页 |
9.4 传信范畴 | 第279-281页 |
9.4.1 断言式 | 第279-280页 |
9.4.2 叙述式 | 第280-281页 |
9.5 量范畴 | 第281-285页 |
9.5.1 客观量 | 第281-284页 |
9.5.2 主观量 | 第284-285页 |
9.6 比较范畴和比拟范畴 | 第285-292页 |
9.6.1 比较范畴 | 第285-291页 |
9.6.2 比拟范畴 | 第291-292页 |
9.7 趋向范畴 | 第292-297页 |
9.7.1 直指趋向 | 第292-293页 |
9.7.2 双及物句中的趋向范畴 | 第293-294页 |
9.7.3 伴随标记?i33 | 第294-297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297-304页 |
10.1 南段拉祜熙话语法的总体概括 | 第297-302页 |
10.1.1 基本语序类型 | 第297-298页 |
10.1.2 拉祜熙方言的句法特点 | 第298-302页 |
10.2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302-304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309页 |
附录A 拉祜熙方言词表 | 第309-356页 |
附录B 长篇语料 | 第356-3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81-382页 |
致谢 | 第3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