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中药重楼资源简介 | 第10-13页 |
1.1.1 重楼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1.1.2 重楼的生长习性 | 第11页 |
1.1.3 重楼药用资源的现状 | 第11页 |
1.1.4 重楼的繁殖及育种技术 | 第11-12页 |
1.1.5 主要药用成分 | 第12页 |
1.1.6 主要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 | 第12-13页 |
1.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植物内生菌的分布 | 第13-14页 |
1.2.3 植物内生菌的种类及多样性 | 第14页 |
1.2.4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4-15页 |
1.2.5 植物内生菌的代谢产物 | 第15-17页 |
1.3 重楼内生菌研究的现状 | 第1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产皂苷(元)重楼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19-46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9页 |
2.3.1 培养基制备 | 第20页 |
2.3.2 重楼内生细菌的分离、保种 | 第20-21页 |
2.3.3 产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内生菌的筛选 | 第21-24页 |
2.3.4 产薯蓣皂苷元重楼内生菌的筛选 | 第24-26页 |
2.3.5 产皂苷(元)重楼内生菌的分子鉴定 | 第26-29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2.4.1 重楼内生细菌的分离、保种 | 第29-30页 |
2.4.2 产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内生菌的筛选 | 第30-36页 |
2.4.3 产薯蓣皂苷元重楼内生菌的筛选 | 第36-40页 |
2.4.4 产皂苷(元)重楼内生菌的分子鉴定 | 第40-45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促进种子萌发的重楼内生菌的筛选 | 第46-51页 |
3.1 前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3.2.1 材料和仪器 | 第46页 |
3.2.2 重楼内生菌发酵液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3 促萌发内生菌的初筛 | 第47页 |
3.2.4 促萌发内生菌的复筛 | 第47页 |
3.3 结果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产重楼皂苷Ⅰ的内生细菌clx-14 的发酵优化 | 第51-60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51页 |
4.2.2 基础培养基 | 第51页 |
4.2.3 优化所选用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 | 第51页 |
4.2.4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4.2.5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4.3.1 菌种的活化 | 第52页 |
4.3.2 初始培养条件 | 第52页 |
4.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2-53页 |
4.3.4 发酵液样品的制备及样品中重楼皂苷I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4.3.5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3-54页 |
4.3.6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4.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重楼皂苷I含量的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4-55页 |
4.4.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55-57页 |
4.4.3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7-59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9-60页 |
结论、创新点及讨论 | 第60-62页 |
1. 结论 | 第60页 |
2. 创新点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0-71页 |
附录 clx-6、clx-14、clx-60、clx-74 的部分 16SrDNA序列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