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产紫杉醇内生菌的筛选及紫杉醇合成候选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24页
    1.1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第13-14页
    1.2 紫杉醇的药用价值第14页
    1.3 紫杉醇来源第14-16页
        1.3.1 采用天然红豆杉植物提取紫杉醇第14页
        1.3.2 红豆杉细胞培养法提取紫杉醇第14-15页
        1.3.3 化学方法全合成紫杉醇第15页
        1.3.4 化学法半合成紫杉醇第15页
        1.3.5 生物发酵法合成紫杉醇第15-16页
    1.4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第16-20页
    1.5 提高真菌紫杉醇产量的方法第20-22页
        1.5.1 常规诱变育种第20页
        1.5.2 原生质体诱变育种第20页
        1.5.3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诱变育种第20-21页
        1.5.4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程菌株第21页
        1.5.5 发酵条件优化第21-2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产紫杉醇内生菌的筛选第24-35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材料与试剂第24-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第24-25页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5页
    2.4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4.1 内生菌的分离第25页
        2.4.2 内生菌的培养及紫杉醇提取第25-26页
        2.4.3 内生菌提取液的检测分析第26页
        2.4.4 产紫杉醇菌株的鉴定第26-29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5.1 内生菌的分离及培养第29页
        2.5.2 内生菌提取液的分析第29-33页
        2.5.3 产紫杉醇菌株的鉴定结果第33-34页
    2.6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枝状枝孢霉MD2的紫杉醇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的克隆第35-45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材料与试剂第35-36页
        3.2.1 材料第35页
        3.2.2 主要试剂第35页
        3.2.3 培养基第35-36页
    3.3 主要仪器设备第36页
    3.4 实验方法第36-38页
        3.4.1 枝霉MD2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6页
        3.4.2 诱导不同时间点枝霉MD2的总RNA提取第36页
        3.4.3 总RNA反转第一链cDNA第36-37页
        3.4.4 筛选紫杉醇合成候选基因第37页
        3.4.5 候选基因的引物设计第37-38页
        3.4.6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8页
    3.5 结果第38-44页
        3.5.1 基因组DNA和诱导不同时间点总RNA的提取第38-39页
        3.5.2 筛选紫杉醇合成相关基因第39-41页
        3.5.3 克隆候选基因的引物结果第41-42页
        3.5.4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分析第42-44页
    3.6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候选Unigenes的拷贝数和表达特征分析第45-55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材料与试剂第45-46页
        4.2.1 材料第45页
        4.2.2 主要试剂第45-46页
    4.3 主要仪器设备第46-47页
    4.4 实验方法第47-50页
        4.4.1 枝霉MD2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7页
        4.4.2 枝霉MD2基因组DNA的纯化第47页
        4.4.3 候选基因的酶切位点分析第47页
        4.4.4 候选基因的拷贝数分析第47-50页
        4.4.5 候选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第50页
    4.5 结果第50-54页
        4.5.1 枝霉MD2基因组DNA的纯化第50-51页
        4.5.2 候选基因的酶切位点分析第51页
        4.5.3 候选基因的拷贝数分析第51-52页
        4.5.4 候选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第52-54页
    4.6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候选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原核表达和超表达分析第55-76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材料与试剂第55-57页
    5.3 主要仪器设备第57页
    5.4 方法第57-66页
        5.4.1 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功能预测第57页
        5.4.2 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57-60页
        5.4.3 UnigeneA09801和A03231原核表达条件优化第60-61页
        5.4.4 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超表达载体构建第61-64页
        5.4.5 UnigeneA09801和A03231超表达初步分析第64-66页
    5.5 结果第66-75页
        5.5.1 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结构和功能预测第66-68页
        5.5.2 UnigeneA09801和A03231原核表达分析第68-71页
        5.5.3 UnigeneA09801和A03231的超表达载体构建及初步分析第71-75页
    5.6 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总结第76-77页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77页
    6.3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8页
读硕期间已发表文章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VDAC5与OsV5IPs相互作用的验证
下一篇:产皂苷(元)重楼内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