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文献综述的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存在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概述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公司治理 | 第17页 |
2.1.2 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8-19页 |
2.2.4 印象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3 信息技术类公司内部控制特殊性 | 第19-23页 |
2.3.1 信息技术类公司定义及特征 | 第19-20页 |
2.3.2 信息技术类公司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及特殊性 | 第20-22页 |
2.3.3 信息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应控制的几种风险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分析 | 第24-30页 |
3.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24页 |
3.2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公司治理的特征因素及其影响 | 第25-29页 |
3.3.1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第25-26页 |
3.3.2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第26-27页 |
3.3.3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监事会激励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第27-28页 |
3.3.4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第28-29页 |
3.3.5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员工学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第30-37页 |
4.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0页 |
4.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 第30-32页 |
4.3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及数值计算 | 第32-36页 |
4.3.1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 第32-35页 |
4.3.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值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 | 第37-47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5.2 样本选取 | 第37-38页 |
5.3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5.4 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38-39页 |
5.4.1 变量设计 | 第38-39页 |
5.4.2 模型构建 | 第39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5.5.2 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5.5.3 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5.6 回归分析结论 | 第44-4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第47-52页 |
6.1 对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的建议 | 第47-49页 |
6.1.1 适当提高股权集中度 | 第47页 |
6.1.2 引进长线机构投资者,优化机构投资者评价体系 | 第47页 |
6.1.3 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竞聘选拔人才 | 第47-48页 |
6.1.4 强化监事会职能 | 第48页 |
6.1.5 制定合适的高管激励计划 | 第48-49页 |
6.2 对政府的建议 | 第49-52页 |
6.2.1 根据行业特征,制定激励措施 | 第49页 |
6.2.2 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及格式 | 第49-50页 |
6.2.3 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文件 | 第50页 |
6.2.4 建立披露过错责任人经济赔偿制度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