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研究--以中铁某局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5页
    1.5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现状第15-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人力资源的含义第17-18页
    2.2 人力资源结构的含义第18-19页
    2.3 人力资源结构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2.3.1 人力资源系统优化理论第19页
        2.3.2 要素有用原理第19-20页
        2.3.3 同素异构原理第20页
        2.3.4 互补增值原理第20页
        2.3.5 动态适应原理第20页
    2.4 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理论第20-23页
        2.4.1 人力资源规划第20-21页
        2.4.2 薪酬第21页
        2.4.3 绩效第21页
        2.4.4 招聘第21页
        2.4.5 培训第21-22页
        2.4.6 激励第22-23页
第三章 中铁某局人力资源结构现状第23-29页
    3.1 中铁某局企业简介第23-24页
    3.2 中铁某局人力资源年龄结构现状第24-25页
    3.3 中铁某局人力资源教育结构现状第25-26页
    3.4 中铁某局人力资源技术结构现状第26-27页
    3.5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四章 中铁某局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9-37页
    4.1 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29-31页
        4.1.1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及原因第29-30页
        4.1.2 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严重缺乏及原因第30-31页
        4.1.3 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及原因第31页
    4.2 人力资源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1-33页
        4.2.1 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及原因第31-32页
        4.2.2 基层作业队伍人员严重缺乏及原因第32页
        4.2.3 高级技能人员严重缺乏及原因第32-33页
    4.3 人力资源技术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3-36页
        4.3.1 管理专业人员数量短缺及原因第33-34页
        4.3.2 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短缺及原因第34-35页
        4.3.3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及原因第35页
        4.3.4 待岗人员数量较多及原因第35-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存在问题的优化措施第37-55页
    5.1 人力资源年龄结构问题的优化措施第37-42页
        5.1.1 控制人才流失程度第37-38页
        5.1.2 健全年轻职工培养制度第38-40页
        5.1.3 完善人才梯队建设第40-42页
    5.2 人力资源教育结构问题的优化措施第42-47页
        5.2.1 着重培养高精尖人才第42-44页
        5.2.2 完善基层作业队伍建设第44-45页
        5.2.3 重视技能人员的培养第45-47页
    5.3 人力资源技术结构问题的优化措施第47-53页
        5.3.1 重视管理专业人员的补充培养第47-48页
        5.3.2 集中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第48-50页
        5.3.3 专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50-52页
        5.3.4 严控待岗人员数量第52-53页
    5.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55-57页
    6.1 研究结论第55-56页
    6.2 研究展望第56-57页
        6.2.1 本研究存在不足第56页
        6.2.2 对未来的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作者简介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与“文学”的合体—20世纪50-70年代冰心著译论
下一篇:“M+N”理论在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