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血液成分无创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血液成分无创测量的方法 | 第8-10页 |
1.2.1 非光学方法 | 第8-9页 |
1.2.2 光学方法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3.1 波长筛选的背景 | 第10-12页 |
1.3.2 动态光谱建模分析背景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4-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第2章 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 | 第19-27页 |
2.1“M+N”理论 | 第19-20页 |
2.2 动态光谱理论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3 动态光谱提取方法 | 第22-24页 |
2.4 谱线差异系数 | 第24-25页 |
2.5 建模方法 | 第25-26页 |
2.6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谱线差异系数的波长筛选方法 | 第27-33页 |
3.1 实验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3.2.1 波长筛选方法的比较 | 第28-31页 |
3.2.2 多波段SDC波长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血流灌注指数对动态光谱法血液成分无创测量的影响 | 第33-43页 |
4.1 实验与方法 | 第33-36页 |
4.1.1 实验数据来源 | 第33-35页 |
4.1.2 血流灌注指数 | 第35页 |
4.1.3 建模方法 | 第35-36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4.2.1 血流灌注指数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血流灌注指数分组优化建模方法 | 第37-39页 |
4.2.3 血流灌注指数分组优化建模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应用“M+N”理论提高动态光谱预测精度 | 第43-51页 |
5.1 实验与方法 | 第43-44页 |
5.1.1 实验数据来源 | 第43页 |
5.1.2 血流灌注指数 | 第43-44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5.2.1“N”因素的影响(血流灌注指数分布) | 第44-46页 |
5.2.2“M”因素的影响(血红蛋白浓度分布) | 第46-47页 |
5.2.3“M”因素和“N”因素的共同影响(“M+N”理论) | 第47-49页 |
5.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5页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51-52页 |
6.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53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