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自称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8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指称 | 第18页 |
二、指示 | 第18-19页 |
三、称谓语 | 第19页 |
四、网络语言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现代汉语自称的类型与特征 | 第20-38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自称的类型 | 第21-27页 |
一、语用指称(人称指示) | 第22-23页 |
二、语义指称(社交指示) | 第23-24页 |
三、混合指称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现代汉语自称的特征 | 第27-38页 |
一、内部差异 | 第28-30页 |
二、指称变异 | 第30-33页 |
三、组构变异 | 第33-38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自称的语用功能 | 第38-47页 |
第一节 话语建构功能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社交指示功能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人际协调功能 | 第42-47页 |
一、面子功能 | 第43-44页 |
二、交互主观性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自称的形成原因 | 第47-54页 |
第一节 语言内部因素 | 第47-50页 |
一、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 第47-49页 |
二、词义的扩大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语言外部因素 | 第50-54页 |
一、语用心理因素 | 第50-51页 |
二、语境因素 | 第51-52页 |
三、认知机制——转喻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当代网络语言的自称分析 | 第54-63页 |
第一节 网络语言自称的特征 | 第54-59页 |
一、谐音变异 | 第54-56页 |
二、网络文化特征鲜明 | 第56-57页 |
三、跨时空范围广泛 | 第57-58页 |
四、隐喻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网络语言自称的规范化 | 第59-63页 |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 第60-61页 |
二、表义明确的原则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现代汉语自称的部分语料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