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8-24页 |
2.1 国内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 第18-19页 |
2.1.1 企业价值评估概念 | 第18页 |
2.1.2 国内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2.2 华尔街投行估值方法概述 | 第19-24页 |
2.2.1 可比公司法概述 | 第19-22页 |
2.2.2 现金流量折现法概述 | 第22-24页 |
第3章 上海共创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概述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上海共创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案例背景分析 | 第24-31页 |
3.1.1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行业分析 | 第24-26页 |
3.1.2 上海共创概况分析 | 第26-29页 |
3.1.3 中通国脉收购上海共创过程概述 | 第29-30页 |
3.1.4 中通国脉收购上海共创动因分析 | 第30-31页 |
3.2 上海共创企业价值评估思路和评估结论 | 第31-34页 |
3.2.1 上海共创企业价值评估思路 | 第31页 |
3.2.2 上海共创企业价值评估结论 | 第31-34页 |
3.3 上海共创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3.1 成本法的选用忽视了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 | 第34页 |
3.3.2 成本法与收益法评估结果相互验证不准确 | 第34-35页 |
3.3.3 估值结果应是区间值而不是绝对值 | 第35页 |
3.4 基于可比公司法的上海共创价值评估的适用性分析 | 第35-39页 |
3.4.1 针对上海共创价值评估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35页 |
3.4.2 可比公司法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35-39页 |
第4章 可比公司法在上海共创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 第39-60页 |
4.1 选取可比公司群 | 第39-40页 |
4.2 计算可比公司的交易乘数 | 第40-52页 |
4.2.1 可比公司交易乘数的计算 | 第40-47页 |
4.2.2 可比公司交易乘数的修正 | 第47-52页 |
4.3 计算上海共创的股权价值区间 | 第52-56页 |
4.3.1 流动性折价对股权价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控制权溢价对股权价值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考虑流动性折价和控制权溢价之后的股权价值 | 第55页 |
4.3.4 可比公司法与收益法评估结果的分析验证 | 第55-56页 |
4.4 上海共创企业价值评估案例总结与启示 | 第56-60页 |
4.4.1 案例总结 | 第56-57页 |
4.4.2 案例启示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