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28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第2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系统分析 | 第33-51页 |
2.1 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相关概念 | 第33-44页 |
2.1.1 跨国并购 | 第33-37页 |
2.1.2 知识与知识转移 | 第37-41页 |
2.1.3 逆向知识转移相关概念 | 第41-44页 |
2.2 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与正向知识转移的差异 | 第44-47页 |
2.2.1 转移过程 | 第44页 |
2.2.2 转移主体 | 第44-45页 |
2.2.3 转移动机和意愿 | 第45-46页 |
2.2.4 母子公司知识势差 | 第46页 |
2.2.5 转移成本 | 第46-47页 |
2.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内涵与构成 | 第47-50页 |
2.3.1 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的内涵 | 第47-48页 |
2.3.2 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的构成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形成机理 | 第51-69页 |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的动因分析 | 第51-53页 |
3.1.1 创造性资产寻求 | 第51-52页 |
3.1.2 国际市场需求导向 | 第52页 |
3.1.3 战略整合 | 第52-53页 |
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的主体、内容和载体分析 | 第53-56页 |
3.2.1 逆向知识转移的主体 | 第53-54页 |
3.2.2 逆向知识转移的内容 | 第54-55页 |
3.2.3 逆向知识转移的载体 | 第55-56页 |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3页 |
3.3.1 知识特性 | 第56-57页 |
3.3.2 母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 | 第57-58页 |
3.3.3 母子公司间的差异 | 第58-61页 |
3.3.4 母公司吸收能力和子公司传授能力 | 第61-62页 |
3.3.5 逆向知识转移情境 | 第62-63页 |
3.4 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的形成 | 第63-68页 |
3.4.1 子公司传授能力的形成 | 第64-65页 |
3.4.2 母公司吸收能力的形成 | 第65-66页 |
3.4.3 知识传输渠道丰富性与选择能力的形成 | 第66页 |
3.4.4 知识内容特性对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形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5 情景控制能力的形成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与仿真 | 第69-86页 |
4.1 网络演化博弈在逆向知识转移中的适用性 | 第69-71页 |
4.2 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模型构建 | 第71-77页 |
4.2.1 逆向知识转移过程模型 | 第72-73页 |
4.2.2 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的网络结构 | 第73-75页 |
4.2.3 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的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 第75-77页 |
4.3 数值仿真过程和结果 | 第77-84页 |
4.3.1 数值仿真设置 | 第77-78页 |
4.3.2 信号传递噪音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3 单位成本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4 努力成本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5 网络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4.4 仿真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84-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86-103页 |
5.1 逆向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 第86-88页 |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86-87页 |
5.1.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87-88页 |
5.2 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筛选 | 第88-95页 |
5.2.1 初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8-90页 |
5.2.2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及筛选过程 | 第90-95页 |
5.3 筛选后的指标体系及指标分析 | 第95-96页 |
5.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96-98页 |
5.4.1 基于熵权、AHP的三角模糊数-TOPSIS评价模型 | 第96-98页 |
5.4.2 评价模型的优势分析 | 第98页 |
5.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评价模型的评价过程 | 第98-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实证研究 | 第103-119页 |
6.1 并购样本 | 第103-105页 |
6.1.1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 第103-104页 |
6.1.2 联想并购摩托罗拉 | 第104页 |
6.1.3 吉利并购沃尔沃 | 第104-105页 |
6.1.4 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公司 | 第105页 |
6.2 中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105-115页 |
6.2.1 三角模糊评价矩阵 | 第105-111页 |
6.2.2 基于熵权、AHP法计算各指标综合权重 | 第111-113页 |
6.2.3 计算相对贴近度 | 第113-115页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5-118页 |
6.3.1 权重结果分析 | 第115-116页 |
6.3.2 TOPSIS结果分析 | 第116-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7章 提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对策建议 | 第119-130页 |
7.1 基于知识内容特性角度提升逆向知识转移能力对策及建议 | 第119-120页 |
7.1.1 设立专职的知识管理机构 | 第119-120页 |
7.1.2 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及知识转移制度体系 | 第120页 |
7.1.3 建立企业知识库与专家库 | 第120页 |
7.2 提升情景控制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0-124页 |
7.2.1 谨慎选择行业和并购对象 | 第121-122页 |
7.2.2 明确跨国并购逆向转移的创造性资产需求与特征 | 第122页 |
7.2.3 建立有效逆向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第122-123页 |
7.2.4 加强对逆向知识转移的重视并建设利于员工参与的文化及人际氛围 | 第123-124页 |
7.2.5 搭建利于逆向知识转移组织架构 | 第124页 |
7.3 提升传输渠道丰富性与选择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4-126页 |
7.3.1 丰富知识传输渠道路径 | 第124-125页 |
7.3.2 重视知识传输渠道的信息化建设 | 第125-126页 |
7.3.3 有效构建非正式知识传输渠道路径 | 第126页 |
7.4 提升中国母公司吸收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6-128页 |
7.4.1 创新实现逆向知识“本土化” | 第126-127页 |
7.4.2 知识接收绩效机制推动知识积累与创造 | 第127页 |
7.4.3 加强对母公司员工的知识培训 | 第127页 |
7.4.4 摒弃“经验主义”思想 | 第127-128页 |
7.5 提升子公司传授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8-129页 |
7.5.1 探索有效知识共享机制 | 第128-129页 |
7.5.2 建立针对子公司有效的业绩考核机制 | 第129页 |
7.5.3 加强子公司员工相关培训 | 第12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简表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 | 第148-149页 |
附录 | 第149-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