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轨道交通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及制度保障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序言第19-39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6页
        1.1.1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第19-22页
        1.1.2 城际轨道交通是紧凑集约型城市群交通的重要选择第22-26页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6-28页
        1.2.1 问题的提出第27页
        1.2.2 研究意义第27-28页
    1.3 基本概念第28-34页
        1.3.1 紧凑集约型城市群第28-30页
        1.3.2 城市群空间结构第30-31页
        1.3.3 城市群交通网络第31页
        1.3.4 城际轨道交通第31-33页
        1.3.5 轨道交通功能第33-34页
    1.4 逻辑主线与研究方法第34-39页
        1.4.1 逻辑主线第34-36页
        1.4.2 研究方法第36-39页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39-57页
    2.1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第39-43页
        2.1.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第39-41页
        2.1.2 城市群空间演化阶段划分第41-42页
        2.1.3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第42-43页
    2.2 城际交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第43-45页
    2.3 城市群功能的研究第45-50页
        2.3.1 城市群功能与产业集聚第45-48页
        2.3.2 城市群功能与溢出效应第48-50页
    2.4 尺度重组理论在城市群上的应用第50-54页
        2.4.1 尺度的两个维度第50-51页
        2.4.2 对尺度重组的认知第51页
        2.4.3 尺度重组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上的应用第51-52页
        2.4.4 尺度重组在城市群空间组织上的应用第52-54页
    2.5 文献评述及研究空间第54-57页
        2.5.1 已有文献述评第54-55页
        2.5.2 继续研究的空间第55-57页
3 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匹配的作用机理第57-83页
    3.1 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第57-58页
    3.2 城市群功能的经济学分析第58-60页
    3.3 城际轨道交通功能的经济学分析第60-67页
        3.3.1 城际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指标第60-62页
        3.3.2 城际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第62-64页
        3.3.3 城际轨道交通的时空特征与时空效应第64-67页
    3.4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67-74页
        3.4.1 城市群形态划分及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协同第67-70页
        3.4.2 时空匹配的概念第70-71页
        3.4.3 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理论模型第71-74页
    3.5 基于区位耦合的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匹配三路径分析第74-80页
        3.5.1 分析基础第74-76页
        3.5.2 城市群功能需求拉动作用机理分析第76-77页
        3.5.3 城际轨道交通功能供给推动作用机理分析第77-79页
        3.5.4 制度变迁保障作用机理分析第79-80页
    3.6 本章小结第80-83页
4 东海道城市群与新干线为主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分析第83-113页
    4.1 东海道城市群与城际交通系统第83-86页
        4.1.1 东海道城市群概况第83-84页
        4.1.2 东海道城际交通系统概况第84-86页
    4.2 东海道城市群功能变化对城际交通的需求第86-87页
    4.3 基于城际交通供给的东海道地区形态演进第87-90页
        4.3.1 各城市联系相对孤立(马车时期)第87-88页
        4.3.2 三个工业区的形成(东海道本线时期)第88-89页
        4.3.3 三个都市圈的发展(高速公路时期)第89页
        4.3.4 东海道城市群的繁荣(新干线时期)第89-90页
    4.4 东海道城际交通时空特征对城市群的影响第90-98页
        4.4.1 东海道城际交通时空特征比较第91-92页
        4.4.2 东海道新干线时空特征对城市群的影响第92-98页
    4.5 对东海道新干线功能的再认识第98-104页
        4.5.1 东海道新干线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第98-100页
        4.5.2 东海道新干线对人口迁徙的影响第100-104页
    4.6 对东海道新干线功能与影响的分析第104-105页
    4.7 东海道城市群与新干线匹配中的制度保障第105-109页
        4.7.1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与交通政策法规第105-107页
        4.7.2 政府间协作在城市群与新干线匹配中的作用第107页
        4.7.3 企业在城市群与新干线匹配中的作用第107-109页
    4.8 相关政策启示第109-111页
        4.8.1 注重高速铁路随城市化进程的功能变化第110页
        4.8.2 注重都市化区域铁路网的综合规划与分层建设第110页
        4.8.3 制定与铁路网发展相配套的产业疏导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第110-111页
    4.9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5 珠三角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分析第113-135页
    5.1 珠三角城市群与其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第113-115页
        5.1.1 珠三角城市群概况第113-114页
        5.1.2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概况第114-115页
    5.2 珠三角城市群形态、功能与城际轨道交通关联分析第115-122页
        5.2.1 广州单中心形成与广九铁路的兴建第115-117页
        5.2.2 广州—深圳双核发展与广深铁路通道建设第117页
        5.2.3 珠三角城市群形态多中心与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第117-119页
        5.2.4 珠三角城市群形态网络化与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推进第119-121页
        5.2.5 珠三角城市群功能需求与城际轨道交通供给分析第121-122页
    5.3 珠三角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匹配中的制度演进第122-127页
        5.3.1 广东省内铁路由行业部门主导进入省部合作第123-124页
        5.3.2 广东省尝试独立修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第124页
        5.3.3 铁道部重新主导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第124-125页
        5.3.4 铁路总公司将城际轨道交通主导权交给广东省第125-127页
    5.4 珠三角案例对我国城际轨道交通制度设计的启示第127-132页
        5.4.1 基于城市群差异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策略选取第127-129页
        5.4.2 城际轨道交通的政府间协作第129-130页
        5.4.3 城际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政策第130-132页
        5.4.4 城际轨道交通的实施程序安排第132页
    5.5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6 京津冀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时空匹配的应用分析第135-161页
    6.1 京津冀城市群形态、功能与城际交通关联分析第135-147页
        6.1.1 基于城际交通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形态演化第136-143页
        6.1.2 城际交通对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的影响第143-146页
        6.1.3 现有城际交通与京津冀城市群不匹配第146-147页
    6.2 京津冀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应用分析第147-150页
        6.2.1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现状和规划第147-149页
        6.2.2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满足城市群功能需求分析第149-150页
    6.3 京津冀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的制度保障第150-156页
        6.3.1 京津冀地区总体规划协调第150-151页
        6.3.2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的政府间协作第151-154页
        6.3.3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公司的责权分担第154-155页
        6.3.4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选择第155-156页
    6.4 构建城市群与城际轨道交通时空匹配体系第156-159页
        6.4.1 实现产业沿城际轨道交通合理布局第156-157页
        6.4.2 实现人口沿城际轨道交通有序迁徙第157-158页
        6.4.3 实现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由城市群政府主导第158-159页
    6.5 本章小结第159-161页
7 结论第161-167页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61-164页
        7.1.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61-162页
        7.1.2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2-164页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4-165页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3-17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交通碳减排压力与碳排放转移时空演进研究
下一篇: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