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4页 |
1.1.1 几何直观能力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 | 第20-21页 |
1.1.2 开展几何直观能力研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求 | 第21-23页 |
1.1.3 构建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是评价、督导和培养的要求 | 第23-24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24-2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1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6页 |
1.3.3 理论价值 | 第26页 |
1.4 核心概念 | 第26-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61页 |
2.1 几何直观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29-45页 |
2.1.1 几何直观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29-31页 |
2.1.2 对几何直观概念的三种认识 | 第31-33页 |
2.1.3 几何直观能力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区分 | 第33-39页 |
2.1.4 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国内外课程表现 | 第39-41页 |
2.1.5 几何直观能力的测试研究 | 第41-45页 |
2.2 几何思维发展及其测试理论 | 第45-49页 |
2.2.1 VanHiele几何思维发展理论 | 第45-48页 |
2.2.2 Hoffer几何思维发展理论 | 第48-49页 |
2.2.3 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的测试研究 | 第49页 |
2.3 测量、评价及测评模型的研究 | 第49-54页 |
2.3.1 测量、评价及与教学的关系 | 第50-51页 |
2.3.2 测评模型相关研究及其分析 | 第51-54页 |
2.4 数学素养测试的基本框架 | 第54-58页 |
2.4.1 TIMSS小学四年级数学测试理论框架 | 第54-57页 |
2.4.2 PISA数学素养测试理论框架 | 第57-58页 |
2.5 文献研究述评 | 第58-61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61-81页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61-62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61-62页 |
3.1.3 研究重难点 | 第6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62-66页 |
3.2.1 文献法 | 第63页 |
3.2.2 调查法 | 第63-64页 |
3.2.3 统计分析法 | 第64-66页 |
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66-69页 |
3.3.1 研究思路 | 第66-67页 |
3.3.2 分析框架 | 第67-69页 |
3.4 测评指标聚类分析的调查设计 | 第69-71页 |
3.4.1 测试内容确定 | 第70页 |
3.4.2 测试卷编制 | 第70-71页 |
3.5 测评模型构建的调查设计 | 第71-73页 |
3.5.1 调查问卷编制 | 第72-73页 |
3.5.2 问卷记分方法 | 第73页 |
3.6 测评模型初步验证的调查设计 | 第73-78页 |
3.6.1 测试题的理论框架分析 | 第73-74页 |
3.6.2 测试题目编制与筛选 | 第74-77页 |
3.6.3 测试卷结构 | 第77-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4章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探析 | 第81-95页 |
4.1 几何直观能力行为表现的探析 | 第81-86页 |
4.1.1 学术论述中行为表现的计量分析 | 第81-82页 |
4.1.2 课程标准及数学课本对行为表现的描述 | 第82-85页 |
4.1.3 专家对几何直观能力行为表现的认识 | 第85-86页 |
4.2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操作性定义的构建 | 第86-87页 |
4.2.1 构建操作性定义的一般方法 | 第86页 |
4.2.2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操作性定义 | 第86-87页 |
4.3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的探析 | 第87-92页 |
4.3.1 测试工具选择及测试卷的编制 | 第87-88页 |
4.3.2 测试调查的抽样与施测 | 第88页 |
4.3.3 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初步探索测评指标 | 第88-89页 |
4.3.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的解析 | 第89-92页 |
4.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的初步确定 | 第92-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 第95-121页 |
5.1 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95-100页 |
5.1.1 调查工具的选择及问卷编制 | 第95页 |
5.1.2 问卷调查对象选择及实施 | 第95-96页 |
5.1.3 调查数据的整理 | 第96-98页 |
5.1.4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98-100页 |
5.2 测评指标的认同度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0-108页 |
5.2.1 测评指标的认同度分析 | 第100-102页 |
5.2.2 测评指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2-108页 |
5.3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理论与假设 | 第108-111页 |
5.3.1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基本理论 | 第108-110页 |
5.3.2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构建的假设 | 第110页 |
5.3.3 测评模型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 第110-111页 |
5.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 第111-119页 |
5.4.1 利用因子分析法估计参数及构建模型 | 第111-116页 |
5.4.2 利用专家评分方式估计参数及构建模型 | 第116-117页 |
5.4.3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 第117-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的初步验证 | 第121-143页 |
6.1 专家对测评模型的初步判断 | 第121-122页 |
6.1.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121页 |
6.1.2 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6.2 测评模型测试验证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122-130页 |
6.2.1 测试工具的编制 | 第122-123页 |
6.2.2 被试抽样与实施测试 | 第123-125页 |
6.2.3 测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信效度分析 | 第125-127页 |
6.2.4 测试成绩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127-130页 |
6.3 测评模型的测试验证及其相关结果 | 第130-141页 |
6.3.1 几何直观能力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 第130页 |
6.3.2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年级差异 | 第130-137页 |
6.3.3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性别差异 | 第137-139页 |
6.3.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城乡差异 | 第139-14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7章 讨论、结论及思考 | 第143-159页 |
7.1 结果讨论 | 第143-146页 |
7.1.1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及其权重值 | 第143页 |
7.1.2 利用测试和问卷分别探索与验证测评指标 | 第143-144页 |
7.1.3 利用主客观赋值法构建测评模型 | 第144-145页 |
7.1.4 对测评模型验证及其应用的一点思考 | 第145页 |
7.1.5 调研样本量、区域以及统计工具操作的一些问题 | 第145-146页 |
7.2 研究结论 | 第146-148页 |
7.2.1 构建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操作性定义 | 第146页 |
7.2.2 探索出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测评指标 | 第146页 |
7.2.3 构建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 | 第146-147页 |
7.2.4 检验出测评模型是可操作、可靠和合理的 | 第147页 |
7.2.5 发现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一些较突出的特征 | 第147-148页 |
7.3 研究创新 | 第148页 |
7.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思考 | 第148-156页 |
7.4.1 课程教材建设 | 第149-151页 |
7.4.2 课堂教学 | 第151-155页 |
7.4.3 学业测评 | 第155-156页 |
7.5 研究展望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3页 |
附录 | 第173-189页 |
附录1 几何直观能力行为表现统计表 | 第173-175页 |
附录2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及其测评指标的访谈提纲 | 第175-176页 |
附录3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的测试题 | 第176-178页 |
附录4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的调查问卷 | 第178-180页 |
附录5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验证的专家调查问卷 | 第180-182页 |
附录6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测试题 | 第182-185页 |
附录7 综合测评指标以及判断准则 | 第185-186页 |
附录8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分析统计表 | 第186-189页 |
后记 | 第189-193页 |
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