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干路出入口间距及组合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外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第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33页 |
2.1 城市主干路特征分析 | 第19-20页 |
2.1.1 道路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1.2 交通流特性 | 第20页 |
2.2 城市主干路出入口特征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出入口分类 | 第20-22页 |
2.2.2 出入口交通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3 城市主干路出入口间距特征分析 | 第23-31页 |
2.3.1 出入口间距基本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2.3.2 交叉口功能区 | 第27-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城市主干路出入口间距研究分析 | 第33-55页 |
3.1 城市主干路出入口间距分类 | 第33-35页 |
3.2 交叉口间距研究分析 | 第35-40页 |
3.2.1 基于安全因素的最小间距计算模型 | 第35-37页 |
3.2.2 基于通行效率因素最小间距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3.2.3 交叉口合理最小间距 | 第40页 |
3.3 交叉口转弯净空研究分析 | 第40-42页 |
3.3.1 交叉口上游转弯净空 | 第41页 |
3.3.2 交叉口下游转弯净空 | 第41页 |
3.3.3 交叉口转弯净空合理最小间距 | 第41-42页 |
3.4 中分带开口间距研究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接入道与中分带开口间距计算模型 | 第42-44页 |
3.4.2 交叉口与中分带开口间距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3.5 接入道间距研究分析 | 第46-52页 |
3.5.1 接入道最小间距计算模型分析 | 第46-51页 |
3.5.2 接入道合理间距 | 第51-52页 |
3.6 接入道与侧分带开口间距研究分析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城市主干路侧分带开口组合模式仿真分析 | 第55-73页 |
4.1 侧分带开口组合设置模式 | 第55-57页 |
4.1.1 组合设置模式介绍 | 第55-56页 |
4.1.2 冲突点分析 | 第56-57页 |
4.1.3 运行延误分析 | 第57页 |
4.2 VISSIM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7-67页 |
4.2.1 仿真模型的介绍 | 第58页 |
4.2.2 仿真参数选取及标定 | 第58-64页 |
4.2.3 仿真典型环境设定 | 第64-66页 |
4.2.4 仿真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4.3 VISSIM仿真结果评价分析 | 第67-72页 |
4.3.1 组合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4.3.2 接入道间距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城市主干路出入口管理综合分析 | 第73-77页 |
5.1 出入口管理分类 | 第73-74页 |
5.2 出入口间距控制 | 第74-75页 |
5.3 出入口交通控制 | 第75-76页 |
5.4 出入口选址设计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2.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仿真结果数据 | 第85-97页 |
1.模式一仿真结果数据 | 第85-91页 |
2.模式二仿真结果数据 | 第9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