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 第2章 锁相环频率综合器体系结构 | 第12-21页 |
| 2.1 频率综合器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 2.1.1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技术 | 第12页 |
| 2.1.2 间接频率合成技术 | 第12-13页 |
| 2.1.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 第13页 |
| 2.2 电荷泵锁相环原理及环路分析 | 第13-20页 |
| 2.2.1 电荷泵锁相环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 2.2.2 电荷泵锁相环电路的线性分析 | 第14-18页 |
| 2.2.3 电荷泵锁相环的噪声分析 | 第18-2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鉴频鉴相器、电荷泵和压控振荡器的理论基础 | 第21-43页 |
| 3.1 鉴频鉴相器(PFD)的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 3.1.1 PFD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3.1.2 PFD的结构分类 | 第22-24页 |
| 3.1.3 PFD的设计指标 | 第24-25页 |
| 3.2 电荷泵(CP)的理论分析 | 第25-29页 |
| 3.2.1 CP的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 3.2.2 CP的结构分类 | 第26-29页 |
| 3.2.3 CP的性能指标 | 第29页 |
| 3.3 压控振荡器(VCO)的理论基础 | 第29-42页 |
| 3.3.1 VCO的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 3.3.2 VCO的结构类型 | 第30-37页 |
| 3.3.3 VCO的数字模型 | 第37-38页 |
| 3.3.4 VCO的性能指标 | 第38-39页 |
| 3.3.5 VCO的噪声分析 | 第39-4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鉴频鉴相器、电荷泵和压控振荡器的电路设计 | 第43-58页 |
| 4.1 鉴频鉴相器的电路设计 | 第43-48页 |
| 4.1.1 PFD的设计要求 | 第43页 |
| 4.1.2 PFD的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 4.1.3 PFD的电路仿真验证 | 第45-48页 |
| 4.2 电荷泵的电路设计 | 第48-52页 |
| 4.2.1 CP的设计要求 | 第48页 |
| 4.2.2 CP的设计难点 | 第48页 |
| 4.2.3 CP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48-52页 |
| 4.3 压控振荡器的电路设计 | 第52-57页 |
| 4.3.1 VCO的设计要求 | 第52-53页 |
| 4.3.2 VCO的电路设计 | 第53-56页 |
| 4.3.3 VCO的电路仿真 | 第56-5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鉴频鉴相器的、电荷泵和压控振荡器的版图设计及后仿真 | 第58-64页 |
| 5.1 版图设计流程和规则 | 第58-59页 |
| 5.2 电路版图设计 | 第59-6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 6.1 总结 | 第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