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问题提出第14-16页
        1.1.1 教育发展需要第14-15页
        1.1.2 社会环境适应需要第15页
        1.1.3 个人发展需要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研究内容和假设第19-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假设第19-20页
    1.5 主要概念界定第20-21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积极心理学理论第21-22页
        2.1.1 积极的情绪体验第21页
        2.1.2 积极的人格特质第21-22页
        2.1.3 积极的组织系统第22页
    2.2 积极教育理论第22-23页
    2.3 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第23页
    2.4 人本主义理论第23-24页
    2.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24-25页
    2.6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理论第25-26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26-30页
    3.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3.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3.2.1 教材第27页
        3.2.2 课堂观察的维度第27页
        3.2.3 效果调查第27-28页
    3.3 研究方法第28-30页
        3.3.1 文献分析法第28页
        3.3.2 课堂观察法第28页
        3.3.3 行动研究法第28页
        3.3.4 教学案例分析法第28页
        3.3.5 访谈法第28-29页
        3.3.6 调查法第29-30页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第30-42页
    4.1 研究设计第30页
    4.2 教材分析与课程设计第30页
    4.3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第30-31页
    4.4 第一阶段的实施与反思第31-34页
        4.4.1 第一阶段计划第31页
        4.4.2 第一阶段实施第31-34页
        4.4.3 第一阶段反思第34页
    4.5 第二阶段的实施与反思第34-38页
        4.5.1 第二阶段计划第34页
        4.5.2 第二阶段实施第34-37页
        4.5.3 第二阶段反思第37-38页
    4.6 第三阶段的实施与反思第38-42页
        4.6.1 第三阶段计划第38页
        4.6.2 第三阶段实施第38-41页
        4.6.3 第三阶段反思第41-42页
第五章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效果反思第42-56页
    5.1 教学内容设计的反思第42-44页
    5.2 教学过程的反思第44-46页
        5.2.1 目标完成的反思第44-45页
        5.2.2 课堂观察的反思第45-46页
    5.3 课堂效果的反思第46-53页
        5.3.1 课堂小结的反思第46-50页
        5.3.2 调查结果的反思第50-53页
    5.4 访谈结果的反思第53-56页
第六章 讨论分析第56-59页
    6.1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第56-57页
    6.2 教材内容中挖掘积极心理品质的可行性分析第57页
    6.3 课堂教学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途径分析第57-58页
    6.4 课堂归纳小结对积极心理品质升华的作用分析第58-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59-60页
    7.1 结论第59页
    7.2 建议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1第65-67页
附录2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下一篇:护生专业自我概念、情绪智力与共情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