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放学后计划”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1.1 我国放学后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 第9页 |
1.1.2 放学后教育由谁承担的热议 | 第9-10页 |
1.1.3 美国放学后计划取得一定成效 | 第10-11页 |
1.1.4 美国放学后计划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 第11页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放学后教育 | 第11-12页 |
1.2.2 放学后计划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1 文献法 | 第19页 |
1.5.2 比较法 | 第19页 |
1.5.3 案例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放学后计划的历史与现状 | 第21-43页 |
2.1 美国放学后计划的缘起 | 第21-29页 |
2.1.1 无人看护的青少年处于危险中 | 第21-24页 |
2.1.2 中小学教育面临较大挑战 | 第24-25页 |
2.1.3 社会经济背景扩大教育不公平 | 第25-28页 |
2.1.4 应聘者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 第28-29页 |
2.2 美国放学后计划的发展阶段 | 第29-32页 |
2.2.1 民间发展阶段 | 第30页 |
2.2.2 政府参与阶段 | 第30-32页 |
2.3 美国放学后计划的组织构成 | 第32-43页 |
2.3.1 放学后计划的开办流程 | 第32-35页 |
2.3.2 放学后计划的经费来源 | 第35-37页 |
2.3.3 放学后计划的类型与场所 | 第37-39页 |
2.3.4 放学后计划的招生方式 | 第39-40页 |
2.3.5 放学后计划的服务对象 | 第40-43页 |
第3章 放学后计划的活动类型与活动特征 | 第43-55页 |
3.1 放学后计划的活动类型 | 第43-52页 |
3.1.1 学业强化 | 第43-45页 |
3.1.2 艺术培养 | 第45-47页 |
3.1.3 技能准备 | 第47-49页 |
3.1.4 综合教育 | 第49-52页 |
3.2 .放学后计划活动的主要特征 | 第52-55页 |
3.2.1 以灵活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53页 |
3.2.2 以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 第53-54页 |
3.2.3 以实践性来建构活动的意义 | 第54-55页 |
第4章 放学后计划实施的质量保障措施 | 第55-71页 |
4.1 优质的人力资源 | 第55-58页 |
4.1.1 合理的工作团队结构 | 第56-57页 |
4.1.2 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 | 第57-58页 |
4.2 与学校教育保持合作 | 第58-61页 |
4.2.1 统一培养理念和目标 | 第59页 |
4.2.2 形成双层支持型关系 | 第59-60页 |
4.2.3 共享空间和数据 | 第60-61页 |
4.3 广泛利用社区资源 | 第61-64页 |
4.3.1 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 | 第61-62页 |
4.3.2 与高等教育的双赢合作 | 第62-64页 |
4.4 鼓励学生家长参与 | 第64-65页 |
4.4.1 重视教职员与家长的双向交流 | 第64页 |
4.4.2 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 | 第64-65页 |
4.4.3 提升家长素养和家庭教育技能 | 第65页 |
4.5 持续深入的研究支撑 | 第65-71页 |
4.5.1 广泛多样的评估机构 | 第65-67页 |
4.5.2 大量可利用的评估工具 | 第67-68页 |
4.5.3 全覆盖的评估内容 | 第68-71页 |
第5章 放学后计划的成效与发展困境 | 第71-83页 |
5.1 放学后计划的成效 | 第71-77页 |
5.1.1 提高学业水平,增加学习参与 | 第71-73页 |
5.1.2 促进社会化,改善行为表现 | 第73-75页 |
5.1.3 提高基本技能 | 第75-76页 |
5.1.4 保持身体健康 | 第76-77页 |
5.2 放学后计划的发展困境 | 第77-83页 |
5.2.1 覆盖率低,参与障碍多 | 第77-79页 |
5.2.2 资金缺口影响服务和参与 | 第79-81页 |
5.2.3 缺乏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 | 第81-83页 |
第6章 放学后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 第83-91页 |
6.1 明确放学后教育的目的及功能 | 第83-84页 |
6.2 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 | 第84-85页 |
6.2.1 完善配套的制度和法律 | 第84页 |
6.2.2 建立完整的资金体系 | 第84-85页 |
6.2.3 确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 第85页 |
6.3 鼓励全社会参与 | 第85-88页 |
6.3.1 肯定学校主体地位,共享学校教育资源 | 第85-86页 |
6.3.2 鼓励社会参与,承担公共教育的责任 | 第86-87页 |
6.3.3 提升家长参与,重视家庭教育的助力作用 | 第87-88页 |
6.4 丰富放学后教育的活动内容 | 第88-91页 |
6.4.1 类型全面,内容丰富 | 第89页 |
6.4.2 侧重实践,去课程化 | 第89-90页 |
6.4.3 层次递进,有连续性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附件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