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旋压成形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强力旋压成形技术分类 | 第12-14页 |
1.2.2 强力旋压技术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2.3 强力旋压成形技术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筒形件多道次强力旋压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筒形件多道次强力旋压变形特点 | 第15-16页 |
1.3.2 筒形件多道次强力旋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连杆衬套多道次旋压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2.1 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 第20-23页 |
2.1.1 材料弹塑性行为的描述 | 第20-21页 |
2.1.2 塑性力学的基本法则 | 第21-23页 |
2.1.3 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 第23页 |
2.2 弹塑性加载卸载的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2.3 弹塑性有限元求解列式 | 第25-30页 |
2.3.1 虚功原理 | 第25-26页 |
2.3.2 增量方程 | 第26-27页 |
2.3.3 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27-28页 |
2.3.4 有限元方程求解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连杆衬套多道次旋压成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48页 |
3.1 锡青铜多道次旋压成形有限元建模关键技术 | 第31-44页 |
3.1.1 ABAQUS求解器的选择 | 第31页 |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1-38页 |
3.1.3 关键技术的处理 | 第38-44页 |
3.2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44-47页 |
3.2.1 理论评估 | 第44-45页 |
3.2.2 实验验证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连杆衬套多道次旋压成形工艺过程分析 | 第48-61页 |
4.1 正旋压和反旋压成形质量对比研究 | 第48-53页 |
4.1.1 分析方案及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4.1.2 连杆衬套正反旋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2 连杆衬套正旋压第一道次旋压成形工艺分析 | 第53-56页 |
4.2.1 工件应力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2.2 工件塑性应变变化规律 | 第55页 |
4.2.3 工件几何尺寸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4.3 连杆衬套正旋压第二道次旋压成形工艺分析 | 第56-60页 |
4.3.1 工件应力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4.3.2 工件塑性应变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3.3 工件几何尺寸变化规律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主要工艺参数对连杆衬套多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61-71页 |
5.1 分析方案及仿真条件 | 第61-63页 |
5.1.1 工艺参数水平的选取 | 第61-62页 |
5.1.2 单因素对比实验设计 | 第62-63页 |
5.2 不同道次压下量配比下两道次旋压成形质量分析 | 第63-65页 |
5.2.1 不同道次旋压下量配比下第一道次成形结果 | 第63页 |
5.2.2 不同道次旋压下量配比下第二道次成形结果 | 第63-65页 |
5.3 工艺参数对连杆衬套第一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1 旋轮成形角对连杆衬套第一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6页 |
5.3.2 进给比对连杆衬套第一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3 轴向错距对连杆衬套第一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7页 |
5.4 工艺参数对连杆衬套第二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7-70页 |
5.4.1 进给比对连杆衬套第二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轴向错距对连杆衬套第二道次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