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有效音乐教学领域 | 第14-15页 |
·传播学与音乐教学结合领域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证逻辑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第五节 音乐教学需要与音乐传播衔接价值 | 第17-20页 |
·科技的发展 | 第17页 |
·社会的变革 | 第17-18页 |
·认知的飞跃 | 第18-19页 |
·教改的滞后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的理性思维 | 第20-41页 |
第一节 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音乐教育学理论 | 第20-22页 |
·音乐传播理论 | 第22-24页 |
·社会学理论 | 第24-26页 |
·传播效果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的实践基础 | 第28-31页 |
·《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 | 第28-29页 |
·审美冲突的形成与解决 | 第29-31页 |
第三节 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基础 | 第31-41页 |
·学校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传播比较与分析 | 第31-39页 |
·分析与思考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音乐传播视野下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化 | 第41-49页 |
第一节 音乐教学与音乐传播二者内容的衔接 | 第41-46页 |
·音乐教学在内容方面衔接音乐传播的条件 | 第41-42页 |
·内容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催化或阻碍作用 | 第42-43页 |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 第43-45页 |
·生活世界的多元的音乐文化的引入与观念引导 | 第45-46页 |
第二节 音乐教学内容的载体有效化 | 第46-49页 |
·音乐内容载体、版本的选择 | 第46-47页 |
·音乐曲目的选择与编排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音乐传播视野下音乐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有效化 | 第49-71页 |
第一节 音乐教学的有效环境 | 第49-54页 |
·传播学的有效环境 | 第49页 |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利用 | 第49-54页 |
第二节 音乐教学的有效参与者 | 第54-57页 |
·有效教师 | 第54-55页 |
·有效学生 | 第55-57页 |
第三节 音乐教学的有效形式 | 第57-61页 |
·课内教学形式的有效化 | 第57-59页 |
·课外自学的开展 | 第59-61页 |
·音乐(表演、竞赛) | 第61页 |
第四节 音乐教学的有效过程与环节 | 第61-71页 |
·课内音乐传播过程与环节的借鉴 | 第61-62页 |
·教学环节的有效化 | 第62-71页 |
第五章 音乐传播视野下音乐教学评价、反馈的有效化 | 第71-81页 |
第一节 音乐传播与音乐教学状况的有效反馈 | 第71-74页 |
·音乐传播的评价、反馈价值 | 第71-72页 |
·音乐传播中评价、反馈环节的表现 | 第72-73页 |
·第三方音乐教学测评机构的建立 | 第73-74页 |
第二节 音乐教学评价与反馈 | 第74-78页 |
·有效音乐教学评价 | 第74-75页 |
·生态化的音乐教学评价 | 第75-77页 |
·评价的运用的有效性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有效教学体系的催化剂——反馈、反思有效运行 | 第78-81页 |
·同行反馈 | 第78-79页 |
·学生反馈 | 第79页 |
·自身反思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