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契机 | 第12页 |
(二)城镇化战略与农村校长专业化问题 | 第12页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第12-13页 |
二、意义与价值 | 第13-1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3页 |
(二)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三、核心概念厘定 | 第14-16页 |
(一)城镇化 | 第14页 |
(二)农村 | 第14-15页 |
(三)农村中小学校长 | 第15页 |
(四)专业化 | 第15页 |
(五)校长专业发展 | 第15-16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一)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文献 | 第16页 |
(二)国外校长专业发展综述 | 第16-17页 |
(三)我国校长专业化制度建设综述 | 第17-18页 |
(四)文献述评 | 第18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校长专业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 | 第19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政策分析法 | 第19-20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政策积累:农村校长专业化问题的由来 | 第22-37页 |
一、二元制结构带来的先赋性不公 | 第22-26页 |
(一)统购统销制度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开始 | 第23页 |
(二)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 | 第23-24页 |
(三)分税制改革与县乡财政的困境 | 第24-26页 |
二、教育管理制度的隐形束缚 | 第26-28页 |
(一)各级政府间权责划分问题 | 第27-28页 |
(二)城乡教育统筹规划问题 | 第28页 |
三、教育财政制度的优势偏斜 | 第28-33页 |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体制时期(1985-1994 年) | 第29-30页 |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体制时期(1994-2001 年) | 第30-31页 |
(三)“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 年) | 第31-32页 |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 年至今) | 第32-33页 |
四、专业成长空间的不断压缩 | 第33-37页 |
(一)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 | 第33-34页 |
(二)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政策补偿滞后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问题形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的专业发展 | 第37-58页 |
一、城镇化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 第37-46页 |
(一)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 第38-43页 |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发展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 第43-46页 |
二、中国城镇化的类型与层次 | 第46-49页 |
(一)省级政府设计、市县平级政府合作的城镇化 | 第47-48页 |
(二)县级政府设计、统筹的城镇化 | 第48-49页 |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第49-51页 |
(一)城乡结合部农村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第49-51页 |
(二)县镇与乡村区域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第51页 |
四、困境与归因:农村校长专业成长问题的微观透视 | 第51-58页 |
(一)变革视角:农村校长的专业成长困境透视 | 第52-53页 |
(二)成长困境:农村校长的“烦”与“畏” | 第53-57页 |
(三)归因分析:长时段制度积累的后果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成长与冲击:三位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叙说 | 第58-78页 |
一、三位农村校长的选择 | 第58-60页 |
(一)A 学校及 A 校长 | 第58-59页 |
(二)B 学校及 B 校长 | 第59页 |
(三)C 学校及 C 校长 | 第59-60页 |
二、三位农村校长的成长经历 | 第60-64页 |
(一)A 校长的成长经历 | 第60-61页 |
(二)B 校长的成长经历 | 第61-62页 |
(三)C 校长的成长经历 | 第62-64页 |
三、城镇化带给三位校长的专业发展困惑 | 第64-69页 |
(一)留守儿童增多,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 第64-66页 |
(二)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很贫穷,怎么办 | 第66-68页 |
(三)乡土、乡风、乡情就这么消失了吗 | 第68-69页 |
四、制约农村校长专业成长的因素 | 第69-78页 |
(一)“大环境”: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流动 | 第69-72页 |
(二)管理体制:对于农村校长的政策倾斜不够 | 第72-74页 |
(三)校长培训:课程与体制的不完善 | 第74-76页 |
(四)个体的实践反思:“事务型校长”的困惑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校长专业化: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 第78-91页 |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78-79页 |
(一)英国的经验与范例 | 第78页 |
(二)美国的经验与范例 | 第78页 |
(三)德国的经验与范例 | 第78-79页 |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本土实践 | 第79-82页 |
(一)我国校长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 第79-80页 |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验 | 第80页 |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典型 | 第80-82页 |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定位 | 第82-85页 |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新的内涵定位 | 第82-83页 |
(二)坚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重属性的统一 | 第83-84页 |
(三)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 第84-85页 |
四、启示与探索:建构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农村校长专业化体系 | 第85-91页 |
(一)严格资格准入制度——为高素质校长队伍建设打基础 | 第85-86页 |
(二)精细化专业标准——确立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 第86-88页 |
(三)完善培训制度——为成长中的校长保驾护航 | 第88-89页 |
(四)健全评价机制——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监测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目标分解与路径选择——依托城镇化深化农村校长专业发展 | 第91-115页 |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价值使命 | 第91-96页 |
(一)农村学校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场域 | 第91-94页 |
(二)农村学校成为变革农村贫困文化的重要场域 | 第94-95页 |
(三)农村学校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 第95-96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及其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 第96-102页 |
(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内涵 | 第96-99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 | 第99-100页 |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的迷失 | 第100-102页 |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校长的角色担当 | 第102-109页 |
(一)校长是学校变革的推动者 | 第102-104页 |
(二)校长是社会活动家 | 第104-107页 |
(三)校长是乡村文化课程的开发者 | 第107页 |
(四)校长是“学校作为温暖之家”的缔造者 | 第107-108页 |
(五)校长是教师的示范者 | 第108-109页 |
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构建 | 第109-115页 |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组织途径 | 第109-112页 |
(二)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个体途径 | 第112-115页 |
结语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附录 | 第123-131页 |
后记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