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1.1 苹果渣的综合利用 | 第12-15页 |
1.1.1 苹果及苹果渣的营养成分分析 | 第12-13页 |
1.1.2 苹果渣的生物活性作用 | 第13页 |
1.1.3 国内外苹果渣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2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 第15-18页 |
1.2.1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2.3 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微生态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3 现代固态发酵技术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1 固态发酵工艺及优点 | 第18-19页 |
1.3.2 固态发酵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1-23页 |
2.1.1 样品 | 第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3 方法 | 第23-28页 |
2.3.1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3.2 苹果渣微生物组成分析及发酵益生菌的筛选 | 第23-26页 |
2.3.3 苹果渣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2.3.3.1 苹果渣单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2.3.3.2 苹果渣混菌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2.3.3.3 中心组合试验 | 第27页 |
2.3.4 复合酶活的测定 | 第27页 |
2.3.4.1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3.4.2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4.3 木聚糖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4.4 果胶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5 活性多糖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3.6 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0页 |
3.1 苹果渣微生物组成分析及发酵益生菌的筛选 | 第28-35页 |
3.1.1 苹果渣中分离所得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9-30页 |
3.1.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0-32页 |
3.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5页 |
3.1.4 发酵益生菌的筛选 | 第35页 |
3.2 单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9页 |
3.2.1 乳酸菌最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35-37页 |
3.2.2 乳酸菌固态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 第37-39页 |
3.2.3 乳酸菌固态发酵的条件优化 | 第39-42页 |
3.2.4 酵母菌最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2-44页 |
3.2.5 酵母菌固态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 第44-46页 |
3.2.6 酵母菌固态发酵的条件优化 | 第46-49页 |
3.3 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9-58页 |
3.3.1 混菌最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9-51页 |
3.3.2 混母菌固态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 第51-54页 |
3.3.3 混菌固态发酵的条件优化 | 第54-58页 |
3.4 菌剂试制及质量稳定性分析 | 第58-60页 |
3.4.1 菌剂试制 | 第58页 |
3.4.2 复合酶活的测定结果 | 第58页 |
3.4.3 活性多糖的测定结果 | 第58页 |
3.4.4 稳定试验的测定结果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2页 |
4.1 苹果渣固态发酵生产微生态制剂的研究 | 第60页 |
4.2 苹果渣的微生物区系分析 | 第60页 |
4.3 苹果渣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