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农村地区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的对象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化学学困生的概念 | 第11-12页 |
1.3.1 学困生的概念 | 第11-12页 |
1.3.2 化学学困生的概念 | 第12页 |
1.4 研究现状及部分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部分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部分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 认知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6页 |
3 遵义地区高一化学学困生现状的调查 | 第16-24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 第16页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16页 |
3.1.2 抽样调查方法 | 第16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24页 |
4 遵义农村地区高一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 第24-28页 |
4.1 学生自身因素 | 第24-25页 |
4.1.1 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与消极的学习态度 | 第24页 |
4.1.2 对化学课程没有兴趣,缺少自主性 | 第24页 |
4.1.3 基础知识薄弱,造成学生“不能学” | 第24-25页 |
4.1.4 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持久性 | 第25页 |
4.2 外界因素 | 第25-28页 |
4.2.1 教材原因 | 第25页 |
4.2.2 实验教学严重缺乏 | 第25-26页 |
4.2.3 教师原因 | 第26-27页 |
4.2.4 家庭原因 | 第27-28页 |
5 遵义地区农村地区高一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 第28-35页 |
5.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第28-31页 |
5.1.1 激发学习动机 | 第28页 |
5.1.2 培养学习兴趣 | 第28-31页 |
5.1.3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合理衔接 | 第31页 |
5.2 教师策略 | 第31-33页 |
5.2.1 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 | 第31-32页 |
5.2.2 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 第32-33页 |
5.2.3 转化“学困生”,需坚持不懈 | 第33页 |
5.3 家庭策略 | 第33-35页 |
5.3.1 家庭气氛和谐,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 | 第33页 |
5.3.2 家长孩子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和支持 | 第33-35页 |
6 实验验证 | 第35-42页 |
6.1 实验对象及方法 | 第35-40页 |
6.2 结论与反思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