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2.2 文章框架 | 第12-13页 |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 论文拟创新点 | 第14-16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2.1.1 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16-18页 | 
| 2.1.2 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18-19页 | 
| 2.1.3 产业结构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19-20页 | 
| 2.1.4 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20页 | 
| 2.1.5 其它劳动收入占比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 2.2.1 “工资侵蚀利润”学说 | 第22页 | 
| 2.2.2 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研究 | 第22-23页 | 
| 2.2.3 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23页 | 
| 2.2.4 产业结构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23页 | 
| 2.2.5 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23-24页 | 
| 2.2.6 从微观层面对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 | 第24页 | 
| 2.3 小结 | 第24-26页 | 
| 3 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的政府财政行为与劳动收入占比 | 第26-35页 | 
| 3.1 内生增长理论简述 | 第26-29页 | 
| 3.1.1 人力资本 | 第26-27页 | 
| 3.1.2 技术进步内生化 | 第27-28页 | 
| 3.1.3 经济增长“非趋同论” | 第28页 | 
| 3.1.4 内生增长理论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 3.2 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政府财政政策的意义 | 第29-32页 | 
| 3.2.1 线性生产函数 | 第29页 | 
| 3.2.2 外溢效应 | 第29-30页 | 
| 3.2.3 生产性公共资本 | 第30页 | 
| 3.2.4 人力资本积累 | 第30-31页 | 
| 3.2.5 R&D 投资 | 第31-32页 | 
| 3.3 政府财政行为与劳动收入占比:模型与推导 | 第32-35页 | 
| 4 计量模型、数据和方法 | 第35-39页 | 
| 4.1 计量模型与数据 | 第35-37页 | 
| 4.2 计量方法 | 第37-39页 | 
| 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 5.1 实证结果 | 第39-41页 |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5.2.1 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5.2.2 其他变量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5.3 稳健性分析 | 第43-46页 |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 6.1 基本结论 | 第46-47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 6.2.1 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发挥政府财政的收入调节作用 | 第47页 | 
| 6.2.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植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 第47-48页 | 
| 6.2.3 增强工会职能,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 第48页 | 
| 6.2.4 优化外贸结构,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 | 第48-49页 | 
| 6.2.5 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 | 第49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