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缘起 | 第15-18页 |
1.1.1 对城市现象的一些思考 | 第15-17页 |
1.1.2 实践引发的思考 | 第17页 |
1.1.3 “双尺度”观点引发的探索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37页 |
2.1 关于尺度的概念综述 | 第21-23页 |
2.1.1 关于尺度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2 尺度的本质与特性 | 第22页 |
2.1.3 尺度的演绎:“双尺度”的提出 | 第22-23页 |
2.2 关于“双尺度”的相关研究 | 第23-31页 |
2.2.1 城市街道空间尺度演进 | 第23-27页 |
2.2.2 城市空间尺度倾向 | 第27-28页 |
2.2.3 “双尺度”城市 | 第28-29页 |
2.2.4 涉及“双尺度”的研究 | 第29-31页 |
2.3 慢行系统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2页 |
2.3.1 慢行交通 | 第31页 |
2.3.2 慢行系统 | 第31-32页 |
2.4 慢行系统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35页 |
2.4.1 雷德朋体系 | 第32-33页 |
2.4.2 TOD模式 | 第33-34页 |
2.4.3 街道共享理论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7-49页 |
3.1 当前我国城市慢行系统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3.1.1 慢行通道整体性不足 | 第37-39页 |
3.1.2 慢行设施布局不合理 | 第39-41页 |
3.1.3 慢行环境整体质量差 | 第41页 |
3.1.4 与其它交通方式缺乏衔接与协调 | 第41-42页 |
3.2 国内外“双尺度”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案例 | 第42-47页 |
3.2.1 香港金钟地区“双尺度”设计 | 第42-43页 |
3.2.2 巴黎“双尺度”设计 | 第43-44页 |
3.2.3 哥本哈根慢行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3.2.4 案例经验总结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基于“双尺度”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 | 第49-80页 |
4.1 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与构成要素 | 第49-56页 |
4.1.1 慢行分区 | 第49-50页 |
4.1.2 慢行路径 | 第50-53页 |
4.1.3 慢行设施 | 第53-56页 |
4.2 “人性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 第56-63页 |
4.2.1 “人性尺度”空间特征 | 第56-57页 |
4.2.2 慢行系统构建原则 | 第57-58页 |
4.2.3 慢行系统功能构成 | 第58-59页 |
4.2.4 慢行系统构建方法 | 第59-63页 |
4.3 “车性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 第63-69页 |
4.3.1 “车性尺度”空间特征 | 第63-64页 |
4.3.2 慢行系统构建原则 | 第64-65页 |
4.3.3 慢行系统功能构成 | 第65-66页 |
4.3.4 慢行系统构建方法 | 第66-69页 |
4.4 “双尺度”层面慢行系统构建对策 | 第69-79页 |
4.4.1 区域层面——土地的混合布局 | 第69-70页 |
4.4.2 街区层面——“双尺度”街区的融合 | 第70-73页 |
4.4.3 “双尺度”空间耦合——慢行系统的构建策略 | 第73-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许昌市慢行系统案例 | 第80-119页 |
5.1 许昌市“双尺度”解读 | 第80-88页 |
5.1.1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 第80-81页 |
5.1.2 现状居民出行特征 | 第81页 |
5.1.3 “双尺度”空间特征 | 第81-83页 |
5.1.4 慢行系统现状 | 第83-88页 |
5.2 规划目标与策略 | 第88-89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88页 |
5.2.2 发展策略 | 第88-89页 |
5.3 慢行系统规划 | 第89-117页 |
5.3.1 划定慢行区域 | 第89-96页 |
5.3.2 生成慢行路径 | 第96-100页 |
5.3.3 慢行接驳规划 | 第100-102页 |
5.3.4 慢行设施规划 | 第102-105页 |
5.3.5 慢行景观规划 | 第105-108页 |
5.3.6 “双尺度”慢行规划 | 第108-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结语 | 第119-12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9-12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