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市域快线主要规划技术指标耦合优化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线路长度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平均站间距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最高设计速度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3页
    1.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2 市域快线概念及特征分析第25-51页
    2.1 市域快线概念第25-30页
        2.1.1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第25页
        2.1.2 市域快线定义第25-26页
        2.1.3 市域快线分类第26-30页
    2.2 市域快线特征分析第30-49页
        2.2.1 功能定位第30-36页
        2.2.2 客流特征第36-42页
        2.2.3 技术标准第42-45页
        2.2.4 运营组织第45-49页
    2.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3 市域快线主要规划技术指标及其耦合性分析第51-71页
    3.1 市域快线主要规划技术指标分析第51-57页
        3.1.1 线路长度第51-53页
        3.1.2 平均站间距第53-55页
        3.1.3 最高设计速度第55-57页
    3.2 单指标确定方法研究第57-67页
        3.2.1 基于相对净效益的线路长度研究第57-59页
        3.2.2 基于列车运行效率的平均站间距研究第59-62页
        3.2.3 基于出行时间的平均站间距研究第62-64页
        3.2.4 基于牵引计算的最高设计速度研究第64-67页
    3.3 主要规划技术指标间的耦合性分析第67-70页
        3.3.1 耦合性概念第67-68页
        3.3.2 指标耦合性分析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4 市域快线主要规划技术指标耦合优化模型第71-91页
    4.1 客流需求密度函数第71-73页
        4.1.1 概念第71页
        4.1.2 建立方法第71-72页
        4.1.3 优缺点分析第72-73页
    4.2 耦合优化模型分析第73-85页
        4.2.1 模型构想第73-77页
        4.2.2 模型假设第77页
        4.2.3 变量及符号说明第77-80页
        4.2.4 目标函数第80-84页
        4.2.5 约束条件第84-85页
    4.3 模型求解第85-89页
        4.3.1 社会净效益理论第85-87页
        4.3.2 时间价值理论第87-88页
        4.3.3 模型最终形态第88页
        4.3.4 遗传算法求解第88-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5 案例分析第91-111页
    5.1 案例概况第91-95页
        5.1.1 房山区现状分析第91-93页
        5.1.2 房山线概况第93-95页
    5.2 模型构建第95-101页
        5.2.1 客流需求密度函数的建立第95-97页
        5.2.2 参数取值第97-98页
        5.2.3 基于社会净效益最大的目标函数建立第98-101页
    5.3 计算及结果分析第101-109页
        5.3.1 计算结果分析第101-104页
        5.3.2 模型敏感性分析第104-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5页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11-112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2-113页
    6.3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9页
作者简历第119-12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车组车体和设备舱动应力特征及可靠性研究
下一篇:电气化铁路弓网动态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