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式的选择 | 第12-13页 |
1.3.2 论文材料的收集 | 第13-14页 |
1.3.3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相关人士的采访 | 第14-15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16-26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发展阶段 | 第16-17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提出阶段 | 第16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欧美共识阶段 | 第16页 |
2.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全球共识阶段 | 第16-17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2页 |
2.2.1 企业社会责任“三个中心圆”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 | 第19-22页 |
2.3 英特尔公司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3.0阶段 | 第22-23页 |
2.3.1 企业社会责任3.0阶段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2 企业社会责任3.0阶段的核心 | 第23页 |
2.3.3 企业社会责任3.0阶段的目标 | 第23页 |
2.3.4 企业社会责任4.0阶段的提出 | 第23页 |
2.4 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战略维度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6-32页 |
3.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第26-27页 |
3.1.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起步阶段 | 第26页 |
3.1.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3.1.3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27页 |
3.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第28页 |
3.2.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 第29-30页 |
3.3.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五位一体”格局 | 第29-30页 |
3.3.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六化”趋势 | 第30页 |
3.4 从互联网行业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 | 第30-32页 |
第4章 BAT三大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 第32-57页 |
4.1 BAT三大互联网公司简介 | 第32-40页 |
4.1.1 阿里巴巴 | 第32-35页 |
4.1.2 腾讯 | 第35-38页 |
4.1.3 百度 | 第38-40页 |
4.2 案例分析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战略维度的理论联系 | 第40-44页 |
4.2.1 对BAT企业社会责任的向心性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对BAT企业社会责任的专属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3 对BAT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瞻性分析 | 第42-43页 |
4.2.4 对BAT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性分析 | 第43-44页 |
4.2.5 对BAT企业社会责任的可见性分析 | 第44页 |
4.3 案例分析:3Q大战 | 第44-48页 |
4.4 观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参照标准 | 第48-49页 |
4.4.1 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4.4.2 三大机构信用评级 | 第49页 |
4.5 BAT三大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 第49-55页 |
4.5.1 BAT的四大社会责任 | 第49-51页 |
4.5.2 BAT发展三个阶段的社会责任 | 第51-52页 |
4.5.3 BAT践行社会责任的措施建议 | 第52-54页 |
4.5.4 互联网行业的社会责任探讨 | 第54-55页 |
4.6 分析总结 | 第55-56页 |
4.6.1 五维社会责任分析小结 | 第55-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5.3 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