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悬索桥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中央扣模式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粘滞阻尼器对于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桥梁抗震分析理论发展 | 第15-18页 |
1.3.1 静力法 | 第15页 |
1.3.2 反应谱分析法 | 第15-17页 |
1.3.3 时程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1 地震作用下悬索桥响应的特点 | 第18页 |
1.4.2 不同中央扣形式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8页 |
1.4.3 不同设计参数下的粘性阻尼器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8页 |
1.4.4 不同桥塔形式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8页 |
1.5 本文创新性 | 第18-19页 |
第2章 地震作用下的悬索桥地震响应 | 第19-3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2.2 该大跨悬索桥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2.1 主塔的模拟 | 第20页 |
2.2.2 桥面系的模拟 | 第20页 |
2.2.3 缆索系统的模拟 | 第20页 |
2.2.4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20-21页 |
2.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3.1 悬索桥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 第21页 |
2.3.2 悬索桥的自振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4 抗震设防标准、性能目标和输入地震动参数 | 第23-27页 |
2.4.1 抗震设防标准 | 第23-24页 |
2.4.2 地震动输入 | 第24-27页 |
2.5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27-31页 |
2.5.1 纵向地震作用 | 第28-30页 |
2.5.2 横向地震作用 | 第30-31页 |
2.6 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31-35页 |
2.6.1 纵向地震作用 | 第32-34页 |
2.6.2 横向地震作用 | 第34-35页 |
2.7 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中央扣形式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38-46页 |
3.1 不同中央扣形式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3.1.1 刚性中央扣形式有限元模型 | 第38-39页 |
3.1.2 柔性中央扣形式有限元模型 | 第39页 |
3.1.3 耗能中央扣形式有限元模型 | 第39-41页 |
3.2 中央扣的设置形式对悬索桥动力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中央扣的设置形式对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1 结构整体响应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加劲梁应力响应分析 | 第43-44页 |
3.3.3 中央扣地震响应对比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粘滞阻尼器设计参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46-54页 |
4.1 粘滞阻尼器的构造 | 第46-47页 |
4.2 粘滞阻尼器的耗能原理 | 第47-48页 |
4.2.1 粘滞摩擦耗能 | 第47页 |
4.2.2 孔缩效应耗能 | 第47-48页 |
4.3 粘滞阻尼器的计算模型 | 第48页 |
4.4 设置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减震研究 | 第48-53页 |
4.4.1 粘滞阻尼器的参数选择 | 第49页 |
4.4.2 有限元模型模拟 | 第49-50页 |
4.4.3 阻尼器不同参数的结构地震响应 | 第50-53页 |
4.4.4 最优阻尼参数的比选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不同桥塔形式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4-63页 |
5.1 不同桥塔形式简介 | 第54-56页 |
5.1.1 钢筋混凝土桥塔介绍 | 第54-55页 |
5.1.2 钢桥塔介绍 | 第55页 |
5.1.3 钢一混凝土组合桥塔简介 | 第55-56页 |
5.2 不同桥塔形式的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2.1 钢桥塔有限元模型 | 第56-57页 |
5.2.2 钢-混凝土组合桥塔有限元模型 | 第57页 |
5.3 不同桥塔形式的大跨度悬索桥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5.4 不同桥塔形式对悬索桥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8-62页 |
5.4.1 纵向地震作用 | 第58-60页 |
5.4.2 横向地震作用 | 第60-61页 |
5.4.3 最优桥塔形式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3-65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实践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