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地区异质性的追尾事故严重性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追尾事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地区异质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追尾事故与事故变量初步分析 | 第19-41页 |
2.1 追尾事故特征分析 | 第19-24页 |
2.1.1 追尾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第19-20页 |
2.1.2 追尾事故分布特征分析 | 第20-23页 |
2.1.3 追尾事故特点 | 第23-24页 |
2.2 追尾事故因素变量初步分析 | 第24-36页 |
2.2.1 追尾事故因素变量选取 | 第24-26页 |
2.2.2 人员因素初步分析 | 第26-29页 |
2.2.3 车辆因素初步分析 | 第29-31页 |
2.2.4 道路因素初步分析 | 第31-33页 |
2.2.5 环境因素初步分析 | 第33-36页 |
2.3 追尾事故地区异质性初步分析 | 第36-40页 |
2.3.1 地区异质性总体分析 | 第36-37页 |
2.3.2 地区因素变量选取 | 第37-38页 |
2.3.3 追尾事故地区因素初步分析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混合效应有序概率模型理论 | 第41-47页 |
3.1 混合效应有序概率模型框架 | 第41-44页 |
3.1.1 标准有序概率模型 | 第41-42页 |
3.1.2 标准有序概率模型的不足 | 第42-43页 |
3.1.3 混合效应有序概率模型 | 第43-44页 |
3.2 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44-46页 |
3.2.1 模型的似然比检验 | 第44页 |
3.2.2 模型的评价 | 第44-46页 |
3.3 模型优势与适用性分析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追尾事故严重性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第47-64页 |
4.1 混合效应有序概率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4.1.1 变量分类与重编码 | 第47-48页 |
4.1.2 随机效应选优 | 第48-50页 |
4.1.3 固定效应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 模型结果比较与适用性分析 | 第51-54页 |
4.2.1 系数估计值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4.2.2 拟合优度对比分析 | 第53页 |
4.2.3 预测精度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3 地区异质性定量分析 | 第54-56页 |
4.3.1 预测概率与平均边际效应 | 第54-56页 |
4.3.2 地区因素定量分析 | 第56页 |
4.4 事故因素影响特征定量分析 | 第56-63页 |
4.4.1 人员因素定量分析 | 第56-59页 |
4.4.2 车辆因素定量分析 | 第59页 |
4.4.3 道路因素定量分析 | 第59-61页 |
4.4.4 环境因素定量分析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安全措施与改善建议 | 第64-68页 |
5.1 基于人员因素的改善建议 | 第64-65页 |
5.2 基于车辆因素的改善建议 | 第65-66页 |
5.3 基于道路因素的改善建议 | 第66-67页 |
5.4 基于环境因素的改善建议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